刘大人道:“不过是一饭之恩罢了。想必二殿下早不记得了,但下官却不敢忘怀,会永生永世铭记。”
“所以你就谋划了这次刺杀?”杨大人忽然厉声问道。
在场官员们皆是一惊。
刘大人神情肃然,回道:“下官没有。下官心怀坦荡,知无不言,说出这些,也是为了让世子早日救出太子殿下。杨大人,你这话未免太诛心了。”
杨大人冷笑,激动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指着他的大鼻子道:“你若问心无愧,应该早将这些说出来了,为何等到今日?”
“因为我不信你。”刘大人直言说道,又看向纪南城,“世子,此事关系重大,只有你来了,下官才敢毫无顾虑地和盘托出。”
“那你觉得,此事是否有疑?”纪南城问道,声音冷冷。
他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刘大人是有备而来。
他如此明确地表明自己是二皇子的人,大家反而不敢拿他怎么样。
毕竟,他并不完全算是二皇子的人。
何况在这些大们们眼里,二皇子已经是个废人,早就没了争储的资格了。
就算闹到陛下跟前,陛下也只会一笑了之。
杨大人若想通过这个攻击他,根本没有用,那还不如问点实在的。
那刘大人似乎早知道他会这样问,略顿了顿便道:“不瞒世子,下官的确有疑。”
“你说。”
其他大人们内心齐齐吸了口凉气,视线皆都看向他,实在佩服他的勇气。
这案子当年虽是萧大人主审的,但最后给郭家定罪的却是陛下。
他这话,无疑是在指责陛下不够英明。
只听刘大人道:“疑一,郭大人为何要如此做?”
“因为他贪财啊。”一位大人嘴快地回道。
刘大人道:“郭家已经富可敌国,怎么可能贪图那等小惠小利?”
“那可不是小惠小利,而是十万两银钱。”
“十万两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笔巨款,但对于郭家,不过是九牛一毛,何况就那十万两,还得与山匪平分,不划算啊。”
“那二呢?”纪南城又问道。
刘大人道:“山匪既然已经与郭家合作,那郭家得了朝廷会派大军前去围剿的消息,必会通知他们逃跑。然而事实上,山匪们一个也没跑掉,全被杀了。”
“不,还有贼首一个活口。”
“疑三,贼首,如若郭家已与山匪合作,在明知匪首会熬不住刑招供的情况下,必会想法子杀他灭口,而不是任由他被活捉,被一审再审。”
这的确说不通啊。
“那也有可能,郭源想过灭口,但没来得及。”其中一位大人说道。
刘大人摇头,“不,他一直跟在鲁将军左右,还负责看守过山匪。他明明有很多机会杀了那贼首灭口的。”
“那依你这么说,郭家是冤枉的了?”杨大人怒极冷笑,“你在质疑陛下的决断?”
刘大人再一次摇头,“不,郭源并未见到陛下。”
“也是,这等奸臣,陛下怎会召见他?”杨大人道。
刘大人道:“是有人不让他见到陛下。”
纪南城听到这里,不得不打断他。
事情已经基本清楚了。
这个刘大人,还真是不怕死啊,竟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责陛下的不是。
他要是再不阻止,还不知他会说出什么吓人的话来呢。
随即,纪南城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刘大人是在何处任职?”
余下大人们似乎也才想到这个问题。
对啊,他是哪个部门的?
这个刘大人,长相普通,不喜言语,也不爱与人结交,在偌大的使臣队伍里毫不起眼,就没见他做过一件让人有印象的事。
“下官监察御史刘清。”刘大人朝他郑重一礼,说道。
原来是御史台的家伙,难怪这么刚。
但凡做官的,都不喜欢跟御史台的人打交道。
御史台的人日常也相当低调,不该开口的时候绝不多话,该说的时候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会说。
就像现在。
纪南城也略感惊讶。
当日因母亲突发旧疾性命攸关,陛下施恩让他留在府里侍疾,所以并没随太子和使团出京,而后朔风岛出事,他才急急地赶了去。
也因为此,他对使团的成员并不了解。
没想到还来了个监察御史。
刘清,嗯,刘大人,不简单啊。
对于京官们来说,出京并不算是好的差事。
一路风餐露宿、舟车劳顿不说,还有可能遭遇未知的危险。
比如这回,遇到的桩桩件件,一件比一件骇人。
那几位运气不太好的同僚,命早已归了西,连家人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自此以后,只怕这些大人们,就算死在上京也不会出来了。
可他们却不想想,边境的士兵们,甭管是大雪纷飞,还是酷暑难耐,为保大乾子民的安宁,每天都在面临生离死别,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守在最前线。
他不是看不起这些大人,是此刻他们的表现让他失望。
反倒是这个刘清,让他心生敬意,另眼相看。
“刘大人,你敢不敢,回京后当着陛下的面,将这些话再说一遍?”
刘清再次对他拱手施礼,脸上神情更加肃重,“下官敢。下官当时年少,畏惧权贵不敢多言。而今,就算拼却这条老命,也要在陛下面前明言。”
“好。”纪南城拱手还礼,又朝四周的大人们团团一礼,“刘大人所言,诸位大人都听到了。到时回京面圣时,还请诸位做个见证。”
在场的官员们齐齐一怔,神情些微尴尬。
他们可不想当什么见证人,又不是什么好事。
没瞧见杨大人的脸色已经难看成那样了吗?
这个纪世子,也恁不懂事了……
杨大人更没想到,他心心念念盼来的救星,会当着这么多大人的面打他的脸。
打得火辣辣的,真他,妈的,疼!
在宦海沉浮多年,除了家族之力,他自己也算得上努力,好容易才爬到现在的位置,成了陛下亲封的宰辅,参与决策许多国家大事。
不过当年事发之时,他还不是宰辅,但也比旁人知晓的多一些。
然而,知晓归知晓。
做官嘛,有时候不得不审时度势。
事不关己,不如高高挂起,这官才能做得长久。
喜欢闻君有郎意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闻君有郎意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