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这个时间一出口,众人脸上纷纷浮现疑惑之色。
区区一个税改,以他们的能力和河北的执行效率,最多两年就能完成,何须这么久?
然而,片刻之后他们脸上的疑惑就被惊讶代替。
王弋这哪是要改什么农税?他要改的东西非常多!
农税,农税。自然是种田的人需要交农税,不种田的是不需要交农税的。
工坊推行在即,势必会有人放弃耕种或开设工坊,或外出做工。
如此一来想要征募农税只能从有农户户籍的人身上征,王弋又将人丁税和农税合并在一起,户籍方面就要做出无数改动。
第二则是平衡。
二十税一不多,三十税一更少,但谁也无法计算出降了税之后农户的收益能不能和开设工坊与做工平衡。
民以食为天,如果耕种的农户过少,赵国的粮食必定大幅度减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分崩离析的危机。
其三则是官府支出,这里面包含了官员的俸禄以及军队的粮草。
目前王弋发放给官员的俸禄成分是八成铜钱,二成新粮,若是大幅度减税,新粮可能都不够俸禄发放,就更不要提官府屯粮了。
而军队屯粮更是一个大支出,军队每年不仅需要囤积大量的粮米,还要收购无数鸡鸭充实肉食以及制备羽箭,如此一来户部想要拨付典军府粮草就只能靠收购,这将增加海量的工作量。
最关键的则是粮食价格。
没人能够保证自己能拿出一个合理的计策维持现有已成体系的粮食价格,万一改革之后粮价暴涨或暴跌,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就连王弋都不行,很可能引发民变。
牵一发动全身啊……
“殿下。是否操之过急了?”荀彧试探着询问。
这种事情不应该在囤积实力的关键时期变更,最好是在天下一统之后。
然而王弋同样有所顾虑,说道:“不急不行啊。想要改革新政,特别是事关土地的新政,不在混乱的时期实行,想要在和平时期完成绝无可能。目前赵国虽外敌环伺,但内部已然趋于和平稳定,这次或许是最后的机会,日后想要变革,难度会成倍增加。”
王弋话说的大义凛然,可其他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天下一统之后王弋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士族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了,那时候没了外敌,士族将会结成同盟,想要实行新政就必须击败士族阶级才行。
可王弋能够战胜士族吗?
眼下的重臣都是士族,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就算他们站在王弋身边,王弋也不可能胜利。
改!
众人心中同时冒出了这么一个字。
眼下河北兵锋正盛,王弋万民归心,官员们只要众志成城,天下一统易如反掌。
届时他们将会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甚至后世也难以实现的结束战乱便步入盛世的强势帝国。
只要完成了,他们不仅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名字将被刻在史书之上,功绩会被后人永远传唱,后世的学子们研究会他们每一个决定,并奉为金科玉律。
不是只有两军对战,浴血厮杀才会让人血脉喷张,一想到他们即将创建的国度,身为读书人的他们同样会瞬间热血沸腾。
“殿下,臣以为户籍之事可以这般……”
“殿下,臣觉得既然改变了农税,不如也改变一下屯粮的政策……”
“殿下,臣认为官员俸禄也应该改革,不过此事应徐徐图之……”
官员们开始献计献策,和王弋开始商讨如何将这个新政推行下去,毕竟谁都能看出来,只要成功完成改革,河北将打下无比坚实的基础,十年之后即便王弋在战争上面失败了,其他诸侯也只能看着赵国这个庞然大物徒呼奈何,等待着王弋重新武装自己后的新一轮进攻。
王弋认真地听取着每一条建议并认真思考可行性,有些建议确实填补了他的遗漏,有些建议完善了他的想法,还有些建议则过于超前被他直接否决。
当然,也有些建议让他感到担忧,荀彧便开口问道:“殿下,降低农税确实有百利,但亦有害处。臣仔细思考了新政政策,我等是不是不应该如此乐观,不应该直接降低农税,而是应该先想办法保住、或增加耕种田地的数量?”
荀彧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王弋仔细思索后才说道:“我认为农税不应该完全由朝堂制定,各地土地不同,天时不同,所得产出亦不同。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都不是一个合适的额度,应该由朝堂制定一个底线,再参考各州郡的粮食产出,划分出不同税率。”
“不可。殿下,若如此行事,农户岂不是全去低税之地,而逃离高税之地?万一因为开垦新地引发冲突,此举不是弃本逐末?”
“不然,只要两者差距足够大便可。文若,百姓或许没有你等聪明,但土地事关生死,百姓们会仔细计算涉及到的每一件事情,只要两地收益相差不大,百姓们是不会背井离乡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征战汉末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三国:征战汉末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