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霆一行数万人,从宣府出发,又经过数天的跋涉之后,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同。
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曾对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性进行过概述,说它是“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实京师之藩屏。”
而大同所在的桑干河盆地,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这里自古便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大碰撞、大融合的舞台。战争与和平交替往复,冲突时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攻防的前沿;而在更悠长的祥和岁月里,则是南北物产交换、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和重镇。
汉高祖刘邦遭遇的“白登之围”、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雁门关下叱咤风云的杨家将,还有明代隆庆年间的“封贡互市”等着名历史事件,都是在大同这里发生的。
在胡文霆曾经所在的后世,一般都会用八个字来评价大同,说它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除了北魏曾在此建都之外(那时候大同还被称作平城),大同还是辽代和金代的陪都。
两朝重镇,则是指明、清时期的大同依然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大漠之间“门神”级别的、手握“北方锁钥”的重镇。
洪武二十一年,由蓝玉领衔的捕鱼儿海一战之后,苟延残喘的北元政权最终被彻底瓦解。当时的明朝疆域版图辽阔,北部边界直达阴山南麓,丰州、官山卫、云内州、东胜州等地都成为了明朝的疆域,属山西行省管辖。
但因为北部的疆域大多是易攻难守,蒙古军常以游击战的方式来骚扰劫掠,明廷也是鞭长莫及,为防止蒙古部落向南进入内地侵袭骚扰,于是从洪武末期开始,分守边疆的各都司、行都司均选择在要冲的隘口处掘壕筑墙,设斥堠、立雄关,在边塞一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长短不一零零碎碎的边墙单元,这为后来规模宏大的边墙打下了基础。
永乐及以后的大明皇帝,以断断续续的接着大量修筑缘边烟墩和屯堡。到了成化十三年,后来被称这为大边的,大明北部边境最外围一道边墙,随着各烟墩和隘口墙体的不断增修,终于连成了一体。
不过随着修道皇帝嘉靖上台之后,国库被他给挥霍一空,就再拿不出银子来对这道规模庞大的边墙进行维护,使得这道边墙出现了许多缺口,然后北边的蒙古部落又正好恢复了一些元气,不时的通过这些缺口进入大同一带劫掠。
于是乎,大明以在原先边墙往南的位置,再度修筑了一道规模更小的边墙(俗称二边或小边),用来抵御蒙古部落入侵。
再然后就是随着大明这边国力越来越弱,抵御蒙古部落入侵的防线,就一往南退却,到胡文霆来到大明的这个时候,大同城墙几乎就成为了大明顶在北方最前面的一道防线了。
而当胡文霆带着数万百姓来到大同的时候,大同又正好处于一个各项权力还未完成交接之时,原宣大总督张宗衡因为在前一阵子的后金入侵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履行起相关职责,最终被免职充军。
而大同总兵曹文诏也因同样的原因,本来也是要被免职充军的,后来山西巡抚向朱由检上了一份奏折,历数了曹文诏以往的战绩和功劳,最终曹文诏有幸躲过这一劫,但还是被朱由检从大同派往南边,参加围剿农民军的行动去了。也就是说,此时的大同,已经基本没有了能对胡文霆形成一定威胁的,相对较强的军事力量了。
因此,胡文霆在来到大同之后,也就同周雨萌的家人们匆匆地见了一面,简单地寒暄了几句之后,就去忙其它的事情去了。
毕竟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底,大同一带的气温已是非常低,为了能尽快给那些原来的住处已经被毁的百姓,找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让他们能顺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胡文霆还是采用在宣府时已经用过的老套路,直接带上周大豹等人行去了位于大同府城的山西行都司衙门。
山西行都司管辖的卫有:朔州卫、安东中屯卫、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中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镇虏卫、定边卫、阳和卫、天城卫、云川卫、玉林卫、高山卫、宣德卫、威远卫等。
而且山西行都司与内地其他都司不同,它除了具有军事性质外,还兼理民政,负责屯田、征收赋税等事宜,以加强对边地的管辖。因此,山西行都司是能对胡文霆所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提供最直接帮助的衙门之一。
因为山西行都司从理论上说,同样也是隶属于胡文霆在那里挂了个都督同知头衔的后军都督府的,所以胡文霆也算是该都指挥使的顶头上司,因此,胡文霆在找到山西行都司的那位名叫周天宝的都指挥使后,两人得以很快的就进入了实质性的交流。
当胡文霆开门见山的向周天宝提出,愿意拿出五万两银子作为费用,请他协调出一部份闲置的军堡,用来安置那些百姓时,周天宝居然客气的拒绝了,他对胡文霆说:“侯爷,这本来就是下官份内的事情,哪能让您再为此支付一大笔银子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