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晗从顾府铩羽而归后,整个人便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接下来的几日,他犹如惊弓之鸟,时刻提心吊胆,仿佛每一刻都在等待着金帅的雷霆之怒降临。他整日在府中踱步,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心中不停地揣测着金帅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对付自己。
然而,几日过去了,金帅那边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这让梁晗不禁感到纳闷,心中暗自思忖:难道是金帅大人大量,不想与我这个小人物计较?但他又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毕竟,那日在太子府发生的事情,在场官员众多,消息如长了翅膀一般,势必会传入金帅耳中。他根本没有考虑过金帅可能还不知晓此事,所以,尽管满心疑惑,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家待了几日。他实在想不明白,以金帅一贯的行事风格,为何迟迟不来找他麻烦。但不管怎样,金帅没有动作,对他来说总归算是个好现象,这几日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一些。
与此同时,在大宋的朝堂之上,一场关乎国家军政体制变革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赵祯与诸位大臣们经过几日日夜不停的商讨,军政分家一事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果。各项条陈已基本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准备开始在部分地区尝试试点推行。
然而,这一变革对于太子赵宗实来说,却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他在军队中本就没什么深厚的威望与人脉根基,一旦军政分家改革成功,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深知,若真到了自己接手大宋江山之时,手中若没有实质上的军权,那这皇位接过来又有何意义?不过是徒有虚名,一切都不过是一场空罢了。想到这里,赵宗实的脸色愈发阴沉,心中满是忧虑与不甘。但在这朝堂之上,他又不能公然反对,只能将这份不满与担忧深埋心底,暗自思索应对之策。
在得知军政分家一事即将进入试点推行阶段后,太子赵宗实心急如焚,连续几日茶不思饭不想,整日将自己关在书房里苦思冥想,一心想要找出一个能破坏这项改革的借口。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与太祖皇帝的训诫中,找到了一个看似能站住脚,却又不那么强硬的借口。
太祖皇帝曾留下训示:“宁愿士大夫贪财,也不愿看到将领起兵祸。”赵宗实觉得,若能以此为切入点,或许能在朝堂上掀起波澜,阻止军政分家的推进。于是,在这日早朝之时,赵宗实刻意整理了一番朝服,神情严肃且郑重。待群臣奏事完毕,他缓缓出列,先是恭敬地向赵祯行了一礼,而后措辞委婉地将此事娓娓道来,言辞间表达了军政分家并不适宜当下局势的观点。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泛起一阵涟漪。果然,有不少人对他的建议表示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梁国公一系的官员。这些官员平日里与梁国公来往密切,在朝堂上向来是同声同气,此时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响应太子,试图形成一股反对的势力。
然而,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其他大臣有力地否决了。因为金帅所提出的军政分家建议,经过多日的打磨与完善,已然十分周全。按照这个方案,军队驻防制度将进行重大调整,每四年一轮换军事主官,而基层士兵则基本保持不动。这种安排既保证了军队指挥层的常换常新,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又维持了基层部队的稳定性与作战默契。
同时,在将士的晋升与退役机制方面,不再是以往的终身制服兵役。而是通过一套综合评定体系,对将领和士兵进行全面考量,依据能力、功绩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其晋升或退役。这一举措极大程度地实现了优胜劣汰,有效地保留了军队的活力与战斗力,从根本上减少了将领拉山头、坐大势力的现象。
此外,改革后的军队职责也更加明确,主要承担戍边卫国、开疆拓土以及支持国内基础建设等重要任务。而且,将领的调整基本都是通过随机裁定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军队内部难以形成稳固的、威胁中央的庞大势力。如此一来,像太子所担忧的军队做大,进而威胁皇权的情况,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因此,太子的这一借口,在众多大臣有理有据的反驳下,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太子赵宗实听着大臣们有理有据地阐述军政分家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心中暗自叹息:果然还是不行啊!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提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在仔细研究过军政分家的条陈后,他深知这个方案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几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
按照这个条陈,军队主将定期更换,如同活水般流动的指挥体系,让将领难以在军队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而士兵们接受的教育与培养,使得他们从心底里只忠诚于皇室,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军队被某个将领拉拢做大,进而威胁皇权的可能性。
在这个规划中,文官与武将的职责划分得极为清晰。文官专注于治理国家、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武将则全力负责对外的军事行动,保家卫国、开疆拓土。一文一武,一内一外,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剧组街溜子咋还穿到北宋知否剧了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剧组街溜子咋还穿到北宋知否剧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