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弼活跃于中唐时期,虽学界对其主要活动时段有唐德宗至唐敬宗年间的争议,但其文学生涯与官僚履历贯穿中唐核心阶段。他出身官宦世家,为岭南节度使徐申之子,曾任右卫仓曹参军,以诗赋见长,着有《徐氏诗集》(今已亡佚),另有诗文留存于《全唐诗》《全唐文》,是中唐文坛一位兼具世家底蕴与文学才情的文人。
徐元弼的出身为其治学与入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父徐申在玄宗至宪宗年间历任多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政绩卓着,获赠太子少保。受家风熏陶,徐元弼自幼潜心读书属文,博览经史,逐渐练就扎实的文辞功底。凭借门荫资历与文学才学,他于元和年间跻身仕途,出任右卫仓曹参军,这一官职虽属武职体系中的文职岗位,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宫廷礼仪与朝堂文化活动,为其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在文学创作上,徐元弼诗赋兼擅,风格典雅,多契合中唐宫廷文风与主流审美。其诗作《太常寺观舞圣寿乐》曾被误署为徐元鼎之作,后经考证还原其作者身份。全诗以宫廷乐舞为主题,“盛德流无外,明时乐未央”等句,既描绘出乐舞的恢弘气象,又暗含对王朝盛世的赞颂,辞藻清丽,格律严整,尽显宫廷应制诗的典雅之风。
他的赋作《灵囿赋》更是流传至今的佳作,以“仁及禽兽惠均樵牧”为韵脚。赋中追忆周文王灵囿的仁政遗风,将古苑遗址的萧条与当朝崇古仁爱的理念相呼应,既引用“鹿鸣”“非熊兆”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蕴,又借景物描写传递爱民惜物的思想,文辞凝练,意境深远,展现出其深厚的典故储备与骈文创作功力。
敬宗宝历元年,徐元弼还曾撰写《复县记碑》,这篇碑文虽未完整留存,但从文献着录来看,应是记录地方行政区划调整或民生治理的纪实文字,可见其文风兼具文学性与实用性,并非只擅抒情咏物。而他所着的《徐氏诗集》,作为其诗文创作的汇总,虽因年代久远未能流传至今,但结合现存作品推测,集中大概率收录了其不同时期创作的应制诗、咏物诗及纪行之作,是研究其文学思想的重要佐证。
徐元弼的为官生涯则相对低调务实。右卫仓曹参军一职负责禁军相关的仓储文书等事务,他任职期间恪守职责,未曾卷入中唐时期的朝堂党争或军事动荡,始终以文吏本分履职。这种平稳的仕途让他得以在公务之余专注于文学创作,其作品也多呈现出平和中正的基调,少了乱世文人的愤懑之词。
关于徐元弼的晚年事迹,史料中并无详细记载。结合中唐官员任职常规推测,他或许在任满后转任文职或致仕归乡,潜心整理诗文。尽管其《徐氏诗集》佚失,但其留存的诗赋仍为后世勾勒出一位中唐文人的鲜活形象,也成为研究该时期文学传承与宫廷文风的珍贵史料。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徐氏略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