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亡”“王”三声叠韵,发音流转间如同古老的咒语,诉说着“逝者的核心记忆”这一隐秘:“亡”代表逝去的生命,是记忆的载体,如同盛放美酒的陶罐;“王”代表核心的记忆,是力量的源泉,如同陶罐中醇厚的美酒;“望”代表对时空的凝视,是连接的桥梁,如同开启陶罐的钥匙。
三者交织成望眼的本质,让月平对这神秘器物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探索的决心。
此时,月平本应专注于青罗带的“千织万织”收尾工序——将剩余的三百六十缕灵丝,与灵簪的九转纹路精准对接。
每一缕灵丝都需穿过对应的导纹孔,孔的直径仅能容纳一根灵丝,偏差分毫便会导致灵气阻滞,甚至可能引发灵丝断裂。
他的指尖灵活地穿梭在灵丝与灵簪之间,动作娴熟而精准,每一个结扣都严格按照“灵丝编织谱”的标准完成,这是多年修行与实践形成的本能,无需刻意思考,便能自然完成,仿佛他的双手与灵丝、灵簪早已融为一体。
可他的心神却不由自主地被“水不暖月”的异象牵引,脑海中如走马灯般闪过望眼的种种神奇:
父亲望眼中显现的远方灵脉——那灵脉如同绿色的巨龙,在地下蜿蜒前行,灵气充沛得肉眼可见,连灵脉旁生长的灵植都比别处粗壮,叶片上的露珠都泛着灵光; 灵渊长老遗望眼中的守护之战——无数意灵团结一心,以灵气构建透明的屏障,屏障上泛着七彩的光芒,如同彩虹般绚烂,却带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对抗着如同潮水般涌来的黑色负面能量; 八辈祖宗望眼中的冰冷月轮——那月轮周围没有星辰,只有无尽的黑暗,透着孤独与悲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让人心生怜悯……
这些画面相互交织,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若以自身记忆中的“月”为引,调动灵核中存储的情感与信念,能否与望眼的“月”产生共鸣,打破时空壁垒,解开“水不暖月”的谜题?
想到便做,是月平一贯的行事风格。
他从不满足于理论推测,更愿以实践验证真理,这是父亲从小教导他的道理——“意灵的智慧,不仅来自书本上的文字,更来自亲手触摸每一缕灵气,亲身经历每一次探索,唯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法则的本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于是,他缓缓闭上双眼,指尖的灵丝编织动作并未停止,甚至比之前更加精准——多年的修行让他能“分心二用”,肢体保持本能操作,心神专注于内在探索;他的心神沉入记忆的长河,如同潜入深邃的海底,穿过层层模糊的记忆片段——幼年时学步的蹒跚、第一次炼制灵丝的失败、与父亲在灵脉旁露营的夜晚……最终,他的心神停留在十一岁那年的中秋夜——那是他记忆中,与“月”相关的最清晰、最温暖的片段,灵核中至今仍留存着当时的灵气波动与情感印记,如同封存的美酒,历经岁月愈发醇厚,只需轻轻触碰,便能唤醒其中的暖意。
那年蜀川的中秋,天空澄澈得没有一丝云絮,仿佛被灵泉反复清洗过一般,墨蓝色的夜空如同上好的绸缎,没有丝毫瑕疵,连最细小的尘埃都消失不见。
一轮圆月悬在中央,直径足有丈余,光辉柔和却不刺眼,如同被一层薄纱笼罩,带着朦胧的诗意,将整个桂花湾都笼罩在银白的光晕中。
月光洒在大地上,为金黄的稻田、翠绿的竹林、青瓦白墙的房屋都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轻纱,连空气中都带着淡淡的桂花香——那是桂花湾的百年桂树盛开,树高足有十丈,枝叶繁茂如伞,金色的桂花如同细小的星辰,点缀在绿叶间,香气随风飘散,沁人心脾,吸入肺腑都带着甜意,让人忍不住深深吸气,想要将这份美好永远留在心中。
月平彼时刚觉醒意力不久,灵核中的意能虽微弱,却对天地灵气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
他沿着桂花湾的小径散步,小径由青石板铺成,表面光滑如玉,是祖辈们一代代踩出来的;他试图感受天地间灵气的流动规律——指尖不时触碰路边的草叶,感受其中蕴含的生机,草叶上的露珠沾在指尖,带着清凉的触感; 偶尔停下脚步,倾听灵脉在地下流动的细微声响,那声音如同远处的溪流,轻柔而舒缓。
就在路过“月亮坝”时,他停下了脚步,被坝子中的景象吸引。
月亮坝是村里的晒谷场,因常年被月光照耀,地面泛着淡淡的银光而得名。
坝子面积足有一亩,地面被碾压得平整坚实,即使在雨天也不会泥泞。
坝子中央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得需三人合抱,枝叶繁茂,如同巨大的绿伞,树下摆放着几块青石,是村民们赏月谈天的地方。
每到中秋夜,村里的意灵们都会来此聚集,老人们分享修行心得,孩子们追逐嬉戏,年轻人们则谈论着未来的打算,整个坝子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是桂花湾最热闹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水不暖月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