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在车载开放生态上的突破,如同在辰光科技坚固的壁垒上凿开了一道裂缝。然而,当林渊将目光从这片初现生机的战场移开,重新投向“昆仑”芯片所面对的那座巍峨巨峰——高端数据中心AI算力市场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力扑面而来。与车载领域的灵活机动不同,这片战场是巨头的绝对主场,规则森严,壁垒高耸,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首当其冲的,是“昆仑”芯片研发因核心骨干流失而遭遇的重创。 缓存一致性架构首席工程师的离职,不仅带走了关键的设计思路,更使得项目进度骤然放缓。新接手的工程师需要时间消化庞大的遗留代码和复杂的设计文档,团队士气也受到不小打击。陈深不得不亲自顶上一线,带领团队重新梳理架构,填补设计空白,项目进度表上多个关键节点被迫标红延期。
“林总,保守估计,‘昆仑’的流片时间至少要推迟三个月。”陈深在项目评审会上汇报时,声音带着疲惫和愧疚。
三个月,在瞬息万变的高端芯片市场,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辰光科技代号“泰山”的下一代芯片,已传闻即将完成流片。一步慢,可能意味着步步慢。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即将到来的、由国家专项办公室组织的 “中期里程碑考核” 。 这不是内部关起门来的检查,而是决定后续巨额财政资金是否继续拨付的生死线。考核专家组将由国内顶尖学者和部委官员组成,他们将严格审视“昆仑”项目的技术进展、财务支出和未来商业化前景。任何重大延误或技术偏差,都可能导致“不合格”的评级,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的灾难性后果。
财务总监提交的预测报告显示,尽管有“启明”车规芯片的少量收入进账,但面对“昆仑”项目庞大的研发开支和人才保留带来的成本上升,公司的现金流仅能勉强维持到中期考核前后。“昆仑”项目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星火”的生死。
与此同时,辰光科技在数据中心市场的攻势愈发凌厉。 他们不仅提前发布了“泰山”芯片部分令人瞩目的性能数据,更宣布与全球最大的两家云服务商达成深度合作,将其芯片集成到下一代服务器标准设计中。这几乎是在主流市场通道上设置了重重关卡,“星火”的“昆仑”芯片即便成功流片,也将面临“产品虽好,却无处可卖”的窘境。
内忧外患,如乌云压顶。公司内部开始弥漫一种焦虑情绪,甚至有人私下议论,是否应该收缩战线,全力保住已有起色的车规业务,暂时放弃攀登数据中心这座看似遥不可及的高峰。
深夜,林渊独自面对着一幅巨大的产业生态图。辰光科技的身影如同一个庞大的星系,占据了图景的中央,其引力场笼罩着几乎所有的客户、伙伴和标准组织。而“星火”,只是边缘的一个光点,微弱地闪烁。一种“高山仰止”的无力感,曾短暂地掠过他的心头。
但他很快将这种情绪驱散。他调出系统界面,文明层级 0.76 的刻度清晰可见,积分再次过千。这是他和团队一路奋战而来的基石。他冷静地分析着局势:正面强攻辰光的生态壁垒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继续发挥“星火”的优势——灵活性与深度定制能力。
他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战略调整方案:
第一,重新定义“昆仑”的初战战场。 放弃一开始就与辰光在通用AI训练市场硬碰硬的幻想,将“昆仑”的首批目标客户,锁定在那些对能效比和总拥有成本(TCO)极度敏感,且业务负载与“昆仑”稀疏计算优势高度匹配的细分领域:
*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特定推理场景:如推荐系统、广告点击率预估等对吞吐量和延迟要求高,且模型易于稀疏化的业务。
* 国家级超算中心与科研机构的特定AI计算任务:如气候变化模拟、新材料筛选等科学计算中与AI结合的部分,其对能效和定制化有特殊需求。
* 对数据隐私和供应链安全有苛刻要求的金融、政务等关键部门。
第二,将中期考核转化为展示战略的舞台。 林渊指示团队,不再纠结于因延期而无法达成的原始性能指标,而是精心准备一份新的技术路线图和商业论证。重点展示“昆仑”芯片在稀疏计算、能效优化上的架构独创性,以及其在上述细分市场的巨大应用潜力和差异化价值。他要向考核专家证明,“星火”选择的是一条更具前瞻性和战略价值的路径,而非简单的模仿追赶。
第三,双线作战,以战养战。 加速“启明”在车规市场的商业化落地,争取尽快形成规模收入,为“昆仑”的长期研发提供宝贵的血液。同时,利用在车规领域积累的软硬件协同经验,反哺“昆仑”的软件栈成熟度。
决心已定,林渊召开了全体核心骨干会议。他没有回避眼前的困境,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形势,并清晰地阐述了新的战略方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觉醒文明火种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开局觉醒文明火种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