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订单像一道微光,照亮了前路的可能性,却不足以驱散笼罩在岸氏工厂上方的阴云。
“一个月内完成这批定制面料?”岸山放下电话,眉头紧锁,“我们的产能根本跟不上。”
研发中心里,几名核心技术人员面面相觑。植物染料的生产过程复杂且耗时,从原料采集、发酵到染色固色,每一步都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和手感,难以大规模复制。
“而且原料也不够,”技术主管老周补充道,“制作这批订单所需的蓼蓝,要采集整个富春江流域野生蓼蓝的一半存量。这还不考虑其他植物原料。”
岸山走到窗前,望着厂区里那几块试验田。里面的蓼蓝在夏日的阳光下长势喜人,但这点产量对于商业订单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如果我们改进提取工艺呢?”她问,“提高原料利用率?”
“已经在做了,但提升有限。”老周摇头,“自然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节奏,急不来。”
岸山明白这个道理。就像江水,有自己的流速和方向,人力难以强求。
———
与此同时,桐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临着另一场风暴。
“解释一下,桐许。”张明锐将一份报告摔在桌上,“为什么在集团明确要求缩减成本的情况下,你还批准了对岸氏研发中心的大额拨款?”
桐许冷静地翻开报告:“这是项目必要的启动资金。巴黎的订单已经证明了市场潜力,但我们需要提高产能才能满足需求。”
“产能?”张明锐冷笑,“你以为董事会会相信这种童话故事?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根本水火不容。”
“不是水火不容,是需要找到平衡点。”桐许调出最新的数据分析,“我已经联系了三家投资机构,他们都对植物染料的环保概念感兴趣,愿意共同投资。”
张明锐的表情微微一变。外部投资意味着桐许正在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削弱他对项目的控制。
“董事会不会同意引入外部资本。”
“那就请董事会提供同等的资金支持。”桐许迎上他的目光,“张董,这个项目若是成功,将是集团转型升级的典范;若是失败,责任全在我一人。您何必阻挠?”
两人之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张明锐最终起身离开,留下一句警告:“记住你的承诺,桐许。失败的代价,你付不起。”
———
次日下午,桐许驱车前往富春江畔的一个小村庄。根据她的调查,这里居住着几位精通传统植物染料的老人,可能是提高工艺效率的关键。
村庄坐落在山坳里,青瓦白墙,古树参天。桐许在一处老宅前停下,推开虚掩的木门,看见一位白发老妇正在院子里晾晒蓝染布料。
“请问是柳婆婆吗?”桐许礼貌地问。
老妇转过身,眯着眼打量她:“你是岸家的丫头?”
桐许一愣,随即明白老妇把她误认成了岸山。“不,我是桐许,岸山的朋友。”
“桐?”老妇若有所思,“桐建明的女儿?”
桐许惊讶地点头:“您认识我父亲?”
“何止认识。”老妇示意她坐下,倒了两杯清茶,“你父亲和岸山的父亲年轻时经常来我这里,学习传统的染色技法。那时他们刚创业,满腔热血,说要让中国的布料走向世界。”
桐许捧着茶杯,感受着温热的触感。父亲从未提过这段往事。
“后来呢?”
“后来啊,”柳婆婆望向远山,目光悠远,“桐建明转行做了房地产,来得就少了。岸文渊一直坚持,但厂子越来越大,也没时间再来这山坳里听我唠叨了。”
她从屋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递给桐许:“这是你父亲当年记的,忘在我这里了。现在物归原主。”
桐许翻开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植物染料的配方和工艺,字迹工整细致,与她后来认识的雷厉风行的商人形象判若两人。
“他曾经也是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啊。”柳婆婆轻声说。
———
岸山没想到桐许会带来这样一份礼物。
“这是我父亲三十多年前的笔记,”桐许将本子放在研发中心的桌上,“里面记载了一些被遗忘的工艺,也许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老周和其他技术人员围拢过来,翻看着那些泛黄的纸页,不时发出惊叹。
“这个‘冷浸法’可以缩短蓼蓝的发酵时间!”
“还有这个‘复染技法’,能提高色彩饱和度,减少原料消耗...”
岸山却注意到桐许的神情有些恍惚:“你怎么了?”
桐许摇摇头,走到窗前:“只是突然觉得,我们好像走在父辈曾经走过的路上,面对着他们当年面对的难题。”
“而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岸山轻声接上。
研发中心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两个女儿,承载着父辈未竟的梦想,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试图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浮世绘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浮世绘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