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三年,胶东一带闹饥荒,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四处逃荒。潍县东南有个杨家集,村里人多半姓杨,唯独村东头住着个外姓人,名叫周大成,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
这周大成三十出头,精瘦干练,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原本在城里做小买卖,后来不知怎的,把铺面盘了出去,回到乡下做起了货郎。有人说他在城里得罪了人,也有人说他是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众说纷纭,周大成从不辩解。
这年秋天,饥荒越发严重,周大成为了生计,只好硬着头皮往深山里走,想去那些偏僻村落换些山货。
这一日,他挑着货担,沿着山道走了二十多里,忽觉腹中饥饿,便找了棵老槐树坐下,掏出干粮啃了起来。正吃着,忽然听见林中有呻吟声。周大成循声望去,见一老者倚在树根下,面色苍白,腿上鲜血淋漓。
“老人家,您这是怎么了?”周大成赶忙上前问道。
老者虚弱地抬了抬眼:“不小心踩中了猎户设的夹子,动弹不得,已经困在这里一天一夜了。”
周大成二话不说,取出随身携带的伤药和布条,为老者包扎伤口。又拿出水壶和干粮,递给老者。
老者感激不尽,问道:“后生,你这是要去哪里?”
周大成叹气道:“不瞒您说,今年年景不好,我想去前面的大王庄碰碰运气,换些山货。”
老者摇头道:“大王庄去不得啊!那里正闹瘟疫,已经死了好些人。村里人说是得罪了黄大仙,遭了报应。”
周大成闻言一惊:“这可如何是好?我本指望这一趟能换些钱粮,家中老母还等着米下锅呢。”
老者沉吟片刻,从怀中掏出一枚铜钱,递给周大成:“后生,你心善,我指点你一条明路。从此处往东再走五里,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沿路而行,见一株千年古松便右转,能看到一处宅院。那里住着一位郎中,医术高明,你把这铜钱给他看,就说胡三爷让你来的,他或能帮你。”
周大成接过铜钱,见这钱古旧异常,上面刻着些看不懂的符文,心中诧异,但还是谢过老者,欲扶他同行。
老者摆手道:“我另有去处,你不必管我。记住,见到那郎中,切不可失礼。”说罢,竟起身一瘸一拐走入林中,转眼不见了踪影。周大成惊讶地发现,老者腿上的伤似乎瞬间好了大半。
周大成依言东行,果然找到山谷小路,行不多时,见一株古松,苍劲挺拔,怕是真有千年树龄。右转后,眼前豁然开朗,竟有一处青砖灰瓦的宅院,门前悬挂一匾,上书“狐仙医馆”四字。
周大成心中嘀咕:“狐仙?莫非是...”他想起老辈人说的狐仙传说,不禁有些忐忑。但想到家中老母,还是硬着头皮上前叩门。
开门的是个十五六岁的青衣小童,问道:“先生有何事?”
周大成拱手道:“烦请通报,胡三爷让我来拜访郎中。”
小童打量他一番,引他入院。院内药香扑鼻,奇花异草遍布,与院外的荒凉景象判若两个世界。正堂端坐一位白衣长者,须发皆白,目光如电。
周大成恭敬行礼,递上铜钱。长者接过,笑道:“胡三这老家伙,又给我找事。说吧,你所求何事?”
周大成如实相告。长者捻须道:“如今世道艰难,百姓受苦。我可赠你一些药材,你带回乡里,可治常见病症。但有一事,三日后月圆之夜,你需送三斤香油、五刀黄表纸到古松下来。”
周大成满口答应。长者命小童取来一包药材,又细细嘱咐用法。临别时,长者忽然严肃道:“切记,归途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莫回头,莫应答。”
周大成谢过离去,沿着来路返回。天色渐晚,山林中起了一层薄雾。正行走间,忽闻身后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大成,大成,等等我!”
声音熟悉,竟似他已故多年的父亲。周大成心中一颤,险些应答,猛然想起长者嘱咐,咬牙继续前行。
不多时,又闻一女子哭声:“周郎,你好狠的心,丢下我一人在这荒山野岭!”
这声音,竟像极了他当年在城里心仪的姑娘秀娥。周大成心如刀绞,但仍不敢回头。
最后,他听到老母的呼唤:“大成,娘摔倒了,快扶娘一把!”
周大成泪流满面,双手紧握扁担,指甲掐进肉里,硬是没有回头。终于走出山林,雾气骤散,身后万籁俱寂。
回到杨家集,周大成立刻用药材为乡亲治病,果然药到病除。消息传开,连邻村的人都来找他求医。周大成不敢贪功,如实告知狐仙医馆之事,众人啧啧称奇。
三日后月圆之夜,周大成备齐香油和黄表纸,送至古松下。只见月光如水,松影婆娑,一阵风过,地上的供品竟不见了踪影。
此后,周大成每隔半月便去一次狐仙医馆,每次都能带回些药材,救治乡民。他与白衣长者渐渐熟络,得知长者自称“白先生”,在此地修行已数百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