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有个后生叫郭小柱,自幼爱读书,可连考三年县中学都名落孙山。家中父母早逝,全靠七十岁的奶奶捡废品供他念书,镇上人背后都说郭家祖坟没冒青烟,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那年夏天,郭小柱在镇旧书摊淘到几本文言文教材,如获至宝。他每天除帮奶奶分拣废品外,就窝在镇西头老宅的偏房里苦读。那偏房久无人住,堆满杂物,墙角有个碗口大的鼠洞,偶尔有黄鼠狼出入,小柱从不打扰它们。
某日黄昏,小柱写完一篇作文放在旧木桌上,次日清晨却发现文章被红笔批改过,字迹娟秀,评点精辟。他以为是镇上退休的老教师路过指点,便朝门外拜了拜。接连数日,每当他留下习作,第二天必见朱批,文采斐然,一针见血。
“奶奶,是不是李老师来过?”小柱问。
奶奶摇头:“李老师上月就去省城儿子家啦。”
小柱心里嘀咕,却也没多想。转眼秋试临近,他按红批指点修改文章,果然进步神速,模拟考试竟在镇上名列前茅。
九月十五月圆夜,小柱买了两块月饼供在桌上,恭敬道:“不知哪位先生指点,学生感激不尽。”
半夜,小柱被窸窣声惊醒,眯眼一看,惊得魂飞魄散——一只毛色金黄的黄鼠狼人立桌前,前爪握红笔,正批改文章!那黄鼠狼察觉动静,倏地钻回墙洞。
次日,小柱将奇事告诉奶奶。奶奶一拍大腿:“是黄大仙啊!咱家祖上救过一窝黄皮子,这是报恩来了!”
小柱又惊又喜,此后更加勤奋。黄大仙也不再躲藏,夜夜现身指点,甚至与他讨论文章。小柱称它“黄先生”,黄大仙则吱吱回应,声如老学究。
不久,镇上开始流传郭家闹黄鼠狼精的谣言。最嫉恨小柱的是镇东赵屠户的儿子赵大宝,他连考五年未中,见小柱突然开窍,心中不服。
“定是那小子作弊!”赵大宝暗中窥探,果真见到黄大仙夜半批文。他眼珠一转,找来镇上有名的神棍胡半仙。
胡半仙捻须道:“黄皮子成精,必吸人阳气。郭小柱面色渐黄,恐命不久矣!”
谣言愈传愈烈,连奶奶也动摇起来。小柱却道:“黄先生教我圣贤之道,岂会害我?”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赵大宝趁小柱出门,带着胡半仙闯入偏房,在墙洞前烧符咒,洒雄黄。当夜,黄大仙没出现,小柱在洞前发现几撮黄毛和血迹,心如刀绞。
“黄先生!”小柱对着墙洞哭喊,“学生不信他们胡说,您若是仙家,就显个灵吧!”
洞内无声。小柱病倒了,高烧三日,梦里皆见黄大仙负伤远遁。
病愈后,小柱文章大不如前。次年春试,他勉强中了个末尾,与预期相去甚远。返乡那日,他见赵家门口张灯结彩——赵大宝竟考了全县第七!
“多亏胡半仙请了五通神!”赵大宝得意洋洋,“五通神比黄皮子厉害多了!”
当夜,小柱梦见黄大仙憔悴现身,递给他一卷古书,叹息道:“我本东山黄仙,报你家祖上救命之恩。今遭五通迫害,不得不离。赠你《文心雕龙》古本,勤加研习,自有进益。记住,文章贵在真诚,非旁门左道可成。”
小柱惊醒,枕边果有古书,墨香扑鼻。
再说赵家,虽一时得意,不过半年,赵大宝突然疯癫,整日胡言乱语,说五通神索要供奉,家财耗尽。赵屠户悔不当初,求胡半仙破解,胡半仙却早已卷款逃之夭夭。
小柱则埋头苦读古书,文风日渐淳厚。三年后省试,他以一篇《论天道酬勤》高中举人,主批“文风古朴,返璞归真”。
捷报传来那晚,小柱见黄大仙立于月下,含笑作揖,身后跟着数只小黄仙,皆执书卷。小柱慌忙拜谢,抬头时仙踪已逝。
此后,郭小柱在镇上开办学堂,特设“仙家偏房”,供贫困学子夜读。奇怪的是,在此读书的孩子特别开窍,都传说夜半常有黄影闪动,桌上作业时有朱批,却从不伤人。
镇上老人说:“那是郭举人请来了黄大仙坐镇,专助寒门子弟呢!”
只有小柱奶奶知道,每年腊月二十三,孙子总在墙洞前供上桂花糕和朱砂笔,轻声说一句:“先生,学生今日文章可好?”
洞内虽无声,但供品次日必不见踪影。有年冬夜,奶奶起夜,隐约听得偏房内有吟诵声,透过门缝一看:郭小柱伏案疾书,一只苍老黄大仙立于案头,爪握红笔,不时指点,宛若师徒。
奶奶掩口而笑,悄声回房,对老伴牌位道:“咱家这书呆子,竟与仙家成了知音。这世道啊,妖魔鬼怪倒比有些人更懂情义。”
窗外,月光洒满庭院,几只黄影在梅枝间跳跃,爪中似乎都握着微缩书卷,随风传来若有若无的吟哦声,与学堂读书声相应和。
东山镇自此文风大盛,皆言是黄大仙护佑。有人效仿供奉,却无效果。老私塾先生捻须笑道:“仙家重缘不重利,心诚则灵,功利则散。郭小柱待黄大仙以师礼,黄大仙报之以真心,这才是大道啊。”
至此,黄大仙评文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东山镇一段佳话。
喜欢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