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层面的政策博弈和舆论交锋暂时告一段落,最终的《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采纳了部分照海提出的建议,增加了“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的条款,虽然竞争压力未减,但至少为照海这样的后来者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叶辰深知,这仅仅是喘息之机,真正的决战,在于即将到来的国家级高新区最终评审。
评审通知正式下达,照海与临港均位列其中。
这一次,不再是省内关起门来的比较,而是要站在国家级的平台上,接受来自各部委专家最严格的审视。
评审方式包括材料评审和现场答辩,最终结果将决定这两个相邻城市,谁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整个照海市委市政府都进入了临战状态。
叶辰亲自挂帅,成立了申报冲刺工作组,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和高新区。
申报材料被反复打磨,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每一句表述都力求精准、有力。
叶辰要求,材料不仅要展现成绩,更要突出照海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它对国家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战略价值,对广大内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示范意义。
现场答辩的演练更是严格到近乎苛刻。
叶辰亲自扮演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尖锐而刁钻,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锻炼团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我们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叶辰在最后一次模拟答辩后,对核心团队强调,“临港的优势是明摆着的,我们必须用我们独特的逻辑和扎实的案例,让评审专家认识到,国家级高新区的版图上,不仅需要临港这样的‘尖兵’,同样需要照海这样的‘重器’!”
与此同时,临港方面的动静也不小。
凌辰亲自带队,高调进京预热,举办了多场高规格的研讨会和媒体见面会,大力宣传其“协同创新平台”和国际化成果,声势一时无两。
山雨欲来风满楼。无形的压力笼罩在每一个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心头。
出发进京参加最终答辩的日子到了。机场送行时,市委书记顾同和市长成汉雯都亲自到场。
“叶辰,照海的未来,在此一举!放开手脚,沉着应对!”顾同用力握着叶辰的手。
“家里有我们,放心去闯!”成汉雯目光中充满信任。
叶辰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言,转身带着团队,步伐坚定地走向登机口。他知道,他背负的,是整个照海的期望。
答辩安排在国家级会议中心的一间重要会议室。
庄严肃穆的氛围,椭圆形会议桌对面坐着十余名来自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的资深专家和司局级领导。他们的表情严肃,目光如炬。
叶辰作为主陈述人,站在演示屏前。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评审专家。
这一刻,他脑海中闪过的不是准备好的讲稿,而是照海轰鸣的车间、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工人们期盼的眼神,以及爷爷那枚“永怀初心”的印章。
他开始了陈述。声音沉稳,逻辑清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扎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
他重点阐述了照海选择“内生性创新”道路的必然性、已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对国家战略的独特贡献。
当讲到那家小厂通过智能化改造重获新生、讲到梁永康研究院突破技术封锁、讲到“专精特新”企业打入国际供应链时,他的语气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那是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责任。
在专家提问环节,问题果然如预想般尖锐。
“照海模式强调‘内生’,这是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拒绝开放合作?如何避免陷入技术上的‘闭门造车’?”一位专家直接发问。
叶辰从容应答:“专家的问题非常关键。我们认为,‘内生’与‘开放’并非对立。‘内生’是根基,强调激活自身潜能,掌握核心能力;‘开放’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外部养分,在更高的水平上强化自身。我们反对的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依赖,倡导的是在自主基础上的开放合作。例如,我们与梁永康教授的合作,就是开放的成果,但合作的目标,是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
“与临港相比,你们在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硬指标上仍有明显差距,如何说服我们你们更有资格?”另一位专家追问。
“我们承认差距。”叶辰坦诚以对,“但我们认为,评价一个高新区,不能只看存量,更要看增量、看潜力、看特色、看战略价值。我们的优势在于成长的加速度,在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可复制性,在于对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某些‘卡脖子’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直接贡献。国家级高新区,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生命力顽强的特色物种。”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既承认不足,又充满自信。整个答辩过程,照海团队准备充分,配合默契,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