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铿锵有力的节奏,将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滨海丘陵,逐渐替换成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网,最终化为都市边缘连绵不断的高楼丛林。
林凡靠在窗边,安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是他退学回乡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东源村,离开那片承载了他失落与崛起的海域。
身上是出发前小玲帮他参谋着买的一套合身但不张扬的休闲西装,褪去了平日赶海时的随意,多了几分符合场合的正式。
他的行李很简单,除了几件换洗衣物,最重要的就是那份精心准备的、图文并茂的项目介绍材料,以及存储在平板电脑里的补充视频和数据。
沪市,这座闻名已久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独有的喧嚣与活力扑面而来。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路人,构成了一幅与宁静渔村截然不同的图景。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海风的咸腥,而是混合着尾气、咖啡香与各种现代化气息的复杂味道。
按照会议通知的地址,林凡找到了位于浦东新区临海区域的国际会议中心。
现代化的流线型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口悬挂着“全国青年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醒目横幅。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企业家、技术精英们,带着各自的项目与梦想,汇聚于此。
踏入会场,林凡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场”。
那是知识、野心、资本与创新思维碰撞交织的氛围。
他看到了穿着白大褂、激烈讨论着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改良中应用的科研人员;听到了身旁有人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专家介绍自家公司的深海机器人勘探平台;展台上,各种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养殖模型、环保材料琳琅满目。
这一切,都让林凡感到了强烈的冲击。
在东源村,他是技术最前沿的“牧海者”,但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深、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海洋科技世界。
他那基于系统辅助和金藻-珠贝生态混养的模式,在这里并非独一无二,有团队在研究更复杂的人工上升流系统,有企业在推广全自动化的深海网箱,有初创公司展示了利用AI进行赤潮预测和渔情分析的平台。
短暂的局促之后,林凡迅速调整了心态。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躲在运气和系统背后、小心翼翼遮掩的二流子,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而来的实践者。
他的优势不在于最尖端的技术理论,而在于成功的落地应用和独特的生态效益。
他的项目展示被安排在一个分会场。
当PPT上展现出“林氏一号”渔场那生机勃勃的水下画面,当数据图表清晰地显示出金藻素对贝类生长和品质的显着提升,当讲到如何利用人工鱼礁和IMTA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时,台下不少原本只是例行公事的听众,眼中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尤其是他提到的“基于长期观测和数据分析的海域资源可持续管理实践”,虽然隐去了系统扫描仪的核心,但其展现出的对海域生态的深度理解和精细化运营思路,引起了几位关注海洋牧场管理模式专家的提问。
林凡的回答谨慎而务实,他巧妙地将成果归功于“持续的环境监测设备投入”和“对传统渔业智慧的总结创新”,重点强调了项目的可复制性和对当地社区(东源村)的带动作用。
他的沉稳、对细节的掌握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给在场不少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展示结束后,陆续有人过来交换名片,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一位来自南方某省海洋渔业局的官员,对东源村村民参与培训和利益共享的模式很感兴趣;一家专注水产供应链优化的公司代表,则询问了金纹珍珠和黑金藻林产品的市场潜力。
最让林凡意外的,是一位自称是某知名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的中年学者,在私下交流时,对他提到的“特殊龙须菜变种”(即古老金藻素龙须菜)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关注,细致地询问了其发现环境、生长特性和初步的成分分析数据。
林凡心中警铃微作,以“商业机密”和“仍需进一步研究”为由,礼貌但坚定地回避了具体细节,只承诺在合适的时候可以考虑科研合作。
他深知,有些底牌,绝不能轻易暴露。
论坛间隙,林凡也没有闲着。
他像一块海绵,尽可能多地吸收着各种信息。
他认真聆听了关于深远海养殖技术瓶颈的报告,记录了新型环保饵料的研发进展,甚至还去了解了最近国家关于海洋牧场建设的补贴和政策导向。
这些信息,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也让他对未来的产业升级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构思。
在一次茶歇中,他偶遇了邻省一位同样经营海洋牧场的年轻海归,两人聊起应对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的经验,颇有共鸣。
对方提到的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组建联合防灾应急队的做法,让林凡觉得很有借鉴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