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平原县有个破落户子弟叫王成,他生性极为懒惰,家境日益衰败,最后只剩下几间破屋,跟老婆裹着破得像麻袋片的旧棉絮睡觉,天天互相抱怨,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当时正值盛夏炎热,村外有个废弃的周家花园,墙都塌光了,就剩个亭子。村里人都爱去亭子里凑合一晚避暑,王成也跟着去了。
第二天一早,其他人都走光了,王成才磨磨蹭蹭爬起来,犹豫着要不要回家。忽然看见草丛中有一支金钗,拾起细看,上面刻着细小的字:“仪宾府制。”
王成的爷爷当年是衡王府的仪宾(明代亲王女婿的称号),家里老物件不少都是这个款式。他拿着金钗正发愣,突然过来一个老太太找钗子。
王成虽然穷,但性子还算正直,立马把金钗递了过去。
老太太特别高兴,一个劲夸他品德好:“这钗子值不了多少钱,可是我过世丈夫的念想啊!”
王成问:“您丈夫是谁呀?”
老太太答:“就是当年的仪宾王柬之。”
王成吓了一跳:“那是我爷爷!咱们咋能在这儿遇上?”
老太太也愣了:“你是王柬之的孙子?我是狐仙。一百年前,我跟你爷爷好过,他去世后我就隐居了。没想到丢了钗子,偏偏落到你手里,这不是天意嘛!”
王成小时候也听过爷爷有个狐仙妻子的传说,就相信了,赶紧邀老太太去家中做客,老太太答应了。
王成喊老婆出来见客,他老婆穿着打补丁的破衣服,脸黄肌瘦的,一看就营养不良。
老太太叹了口气:“哎!王柬之的孙子,居然穷困到这种地步!”
又见灶台冷清无烟,问道:“你日子过成这样,咋糊口啊?”
王成老婆就把家里的穷酸事一五一十说了,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老太太把金钗递给她,让她先去当点钱买米,说三天后再来找他们。
王成想留她住,老太太说:“你老婆都快养不活了,我在这儿也是干看着,有啥用?”
说完就走了。王成跟老婆解释了老太太的身份,老婆吓得不行,王成说老太太是好意,让她以后好好待人家,老婆点头答应了。
三天后,老太太果然来了,掏出几两银子,买了一石粟米、一石麦子。
到了晚上,老太太就跟王成老婆挤在小床上睡,他老婆一开始害怕,但看老太太挺疼人的,便不再疑虑。
第二天,老太太对王成说:“孙儿啊,别老躺着犯懒了,得干点小买卖糊口,坐吃山空怎能长久啊!”
王成说没本钱,老太太说:“你爷爷在的时候,金银财物任我取用,因我是世外之人,用不上这些,所以没多拿。当年攒了四十两买花粉的银子,现在还在,放着也没用,你拿去全买成葛布,尽快赶去京城,能赚点小钱。”
王成听了,买了五十多匹葛布回来。老太太催他赶紧收拾行李,说六七天就能到京城,还叮嘱道:“一定要勤快,要抓紧别磨蹭,别偷懒,迟到一天,就后悔莫及了!”
王成点头答应,背着葛布上了路。半道上突然下了瓢泼大雨,住了一晚,路上更泥泞了。
看着来往行人踩在泥里,腿都陷到小腿肚,王成畏惧艰苦不想前行。
等到中午,天稍微放晴,可转眼又乌云密布,雨下得更大了,于是又隔了两天才继续前行。
快到京城时,听说葛布价格涨得厉害,王成心中暗喜。进城后,他把行李卸在客店里,店主却替他惋惜,告诉他来晚了。
原来,之前南边的路刚通,葛布特别少,贝勒府急着采购,价格一下涨了三倍。可前一天,贝勒府已经买够了,后来的人都白跑一趟。
店主把情况一说,王成立马便蔫了。过了一天,更多葛布运到,价格跌得更厉害。王成不愿亏本出售,又拖延了十几天,光食宿费用就花费很多光,他更愁了。
店主劝他便宜点卖掉,再想别的办法,王成只好同意。最后亏了十几两银子,才把葛布全脱手。
第二天一早,王成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一摸口袋,剩下的银子居然不见了!
他赶紧告诉店主,店主也没办法。有人劝他报官,让店主赔偿,王成却叹气:“这都是我自己的命数,怪人家店主干啥?”
店主听说后很是感激,赠了他五两银子,让他回家。
王成拿着这点银子,心里犯愁:这回去咋见老太太啊?他在客店里转来转去,进退两难。正好看见有人斗鹌鹑,一把赌好几千钱;可买一只鹌鹑,起码要一百钱。
他突然动了心思:兜里的钱刚好够买鹌鹑,于是就回去买了些鹌鹑带回客店。
店主还替他高兴,愿他很快卖完。结果当晚下了一整夜大雨,第二天街上积水跟小河似的,雨还没停。
王成只能等着天晴,可雨一连下了好几天。等他去看笼子里的鹌鹑,好多都死了。
王成吓坏了,不知道咋办才好。又过了一天,鹌鹑死得更多,最后只剩几只,他把剩下的都放进一个笼子里养。第二天再看,就只剩一只活的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聊斋志异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聊斋志异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