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巴不得黛玉这么说。
当时,黛玉想着,既做了贾家媳,用这银子来孝敬贾家宗祖,正好惠及贾家后人——
贾母原先想着,闺女是林家的人。
儿子才是我贾家的人。
贾家的荣光,关乎我的脸面。
再说,宝玉、黛玉这两个小冤家,将来结了亲,这银子也都是贾家的。
贾家银钱出的多,进的少时,贾母为着体面。
把黛玉这银子,不停拿出贴补。
后来,金玉良缘议亲,议的是宝钗。
黛玉这嫁妆,所余不多。
贾母不敢再用!
结果姻缘天注定,两个玉儿成亲了。
贾母终于放下心来!
黛玉也不知道老爹留了多少,自然信外祖母之言。
且觉得这银子,用于贾家极合适。
外祖母养了我那么多年,应该感恩的。
都是富贵窝里长的孩子,哪里去关心家里的银子。
所以,宝玉整日闲散地寻愁觅恨,根本不管家里的钱粮故事。
黛玉讲起后首不济,宝玉笑黛玉杞人忧天。
认为一辈子,贾家也少不了他俩吃喝用度。
黛玉原本不理钱财的。
只是在荣府待久了,才看清母亲口里的富贵之家,真是奢侈无度。
这样子奢糜下去,终有尽时
再说林如海当时想法,女儿只教诗书礼仪,针线女红之类,走主母之路。
后因无子,又请贾雨村教了黛玉经纬之书。
用现在话说,林如海和贾敏,想把女儿培养成“进得厨房,入得厅堂”的本事。
教了女子学的,贤良淑德,针线女红。
也教了男子学的,仁义礼智信。
连仕途走的八股文章,也都教了。
搞得林黛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通贯古今,早把仕途看透。
所以,从不劝宝玉仕途经济。
黛玉进府时,处处小心,就是谨记母亲之说。
怕在豪门大户,落下小家之气的笑料。
后来,才知道这府里,哪里有母亲说的诗书礼仪富贵齐活。
母亲知书知礼,又鼓励自己多读书。
以为外祖母家,必以读书为荣。
结果初来时,自己刚说读了《四书》。
贾母开始敲打说,女孩子不可多读书。
识得几个字便可以了!
凤姐儿不识字,还是个顶好的。
所以住久了,黛玉有时候也会不讲理,也会耍个小脾气。
黛玉不是要同流合污,只是入乡随俗罢了!
自然知道,我若显得通贯古今,标新立异,必被老太太厌恶。
老太太若不喜,我父母俱亡,自然飘零无依。
所以讨着老太太的好。
又想着老太太疼了宝玉,底下人愤愤不平,还会使绊子。
搞得宝玉挨打受训,还烫了脸。
黛玉在贾府,更是小心翼翼生活,不敢有半点错处。
就是不知道。老爹原是给了生活费的。
且给的钱,足可安逸一生。
住在贾府,并没吃着用着贾府。
反而是贾府,吃了用了林家的。
林如海去后,黛玉从苏州带回的,不过是些书籍,并没有银子。
林黛玉一直以为,自己的吃穿用度,皆是贾家的。
所以,总有寄人篱下的凄凉。
才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诗句。
玲珑剔透的林黛玉,在这贾府里,发现只有宝玉是真心待她。
宝玉常被贾政唤去,会那些士大夫。
在那些人身上,宝玉看到的是虚与委蛇,没有真心情,也就厌倦了官场。
更认黛玉为知己。
二人喜欢自在生活,诗意人生!
历经挫折,两人做了夫妻。
贾母的一颗心也放下了。
想着若是黛玉外嫁。
那点儿嫁妆,万一配不上男方门第。
黛玉受苦,我如何去见敏儿——
喜欢红楼之宝钗重生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红楼之宝钗重生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