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 12 月 18 日的清晨,北方县城的风比前一天更烈了些,卷着地上的碎雪,像无数细小的冰粒,砸在沈家小屋的窗棂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谁在门外焦急地叩门。天还没亮透,屋里的煤炉刚添了新煤,橘红色的火苗从炉口探出来,在地上投下跳动的光影,把炕席上的霜花慢慢烘化,空气里弥漫着煤烟和淡淡的烟火气。
沈浩一早就醒了,比母亲李秀莲起得还早。他躺在粗布褥子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屋顶的椽子 —— 今天是粮店进全国粮票的日子,是他重生后第一个真正的机遇,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前世就是因为错过了这次机会,家里又苦熬了两年,母亲的手就是那时候开始因为常年缝补和营养不良肿起来的,父亲的工服补丁叠了一层又一层,连块新布料都舍不得买。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必须牢牢抓住,哪怕用尽婴儿能想到的所有办法。
“小浩醒啦?今天怎么这么早?” 李秀莲打着哈欠从灶房走过来,眼睛还带着点刚睡醒的惺忪。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头发用一根黑色的皮筋简单扎在脑后,露出的耳朵冻得通红。她伸手摸了摸沈浩的额头,指尖带着灶火的温度:“今天咱去粮店,看看能不能买到全国粮票,要是能买到,就试试换鸡蛋。”
沈浩听见 “全国粮票” 四个字,眼睛一下子亮了,用力蹬了蹬小腿,嘴里发出 “咿咿呀呀” 的声音,像是在回应母亲。他心里松了口气 —— 母亲总算把昨天的话放在心上了!可他又有点担心,万一粮店的全国粮票不够,或者母亲临时改变主意,又或者找不到换鸡蛋的人,那怎么办?他的小手紧紧攥着身下的粗布褥子,指腹都有点发白。
李秀莲把沈浩裹在小被子里,抱在怀里,又从炕席底下拿出那个蓝布包,打开看了看里面的粮票和钱,小声嘀咕:“要是能换出鸡蛋,就给小浩煮个鸡蛋吃,补补身子,这孩子从小就喝糊糊,肯定缺营养。”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暖流一样,淌进沈浩的心里。前世母亲也是这样,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现在他终于有机会让母亲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沈建国今天没去上班,特意跟厂里请了假,想陪李秀莲一起去粮店。他穿着那件沾着机油的工装外套,里面套着件旧秋衣,头发梳得比平时整齐些,脸上带着点期待又有点紧张的神色:“咱今天别买太多,先买十斤全国粮票试试水,要是真能换鸡蛋,以后再多买。” 他怕被当成投机倒把抓起来,丢了工作,毕竟农机厂的 “铁饭碗” 在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沈浩听着父亲的话,心里有点着急。十斤太少了,黑市上全国粮票一斤能多卖两毛钱,十斤才赚两块钱,根本不够改变家里的困境。他想让父亲多买些,可他又不能说话,只能伸出小手,抓住父亲的衣角,用力晃了晃,嘴里还 “呜呜” 地叫着 —— 爸,多买点!这是机会!
沈建国以为儿子是想让他抱,笑着把沈浩从李秀莲怀里接过来:“咱儿子跟我亲,知道爸今天陪你去粮店。” 他抱着沈浩的动作很小心,手臂稳稳的,生怕把他摔着。沈浩躺在父亲怀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机油味,心里又酸又急 —— 父亲还是太保守了,可他现在是个婴儿,根本没办法跟父亲解释清楚,只能寄希望于到了粮店,母亲能多买些全国粮票。
一家人收拾好,锁上院门,往粮店走去。胡同里的风刮得人脸生疼,沈建国把沈浩抱得更紧,用自己的工装外套挡住风:“咱小浩别冻着,很快就到粮店了。” 李秀莲跟在旁边,手里紧紧攥着蓝布包,脚步匆匆,眼睛时不时往粮店的方向看 —— 她心里也很期待,要是真能换出鸡蛋,家里的日子就能稍微松快些了。
很快就到了粮店门口。今天的粮店比平时热闹不少,门口站着不少人,都是来买全国粮票的。大家手里都攥着粮票和钱,脸上带着期待的神色,偶尔还会互相打听:“你知道今天全国粮票多不多吗?”“听说全国粮票能换鸡蛋,你要不要试试?”
沈浩躺在父亲怀里,看着眼前的人群,心里更急了 —— 人这么多,万一全国粮票不够怎么办?他赶紧用小拳头拍了拍父亲的胸口,又指了指粮店门口,嘴里 “咿咿呀呀” 地叫着,像是在催促父亲快点进去。
“别着急,咱排队,很快就到了。” 沈建国笑着拍了拍沈浩的手,抱着他排在队伍后面。李秀莲站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粮店的门口,手里的蓝布包攥得更紧了,指关节都有点发白。她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期待能买到全国粮票换鸡蛋,又紧张会出什么差错。
队伍慢慢往前挪,终于轮到了沈家。粮店柜台后的售货员还是昨天那个中年女人,脸上没什么表情,看见沈建国和李秀莲,淡淡地问:“买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重回黄金年代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