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江南下起了崇祯九年(1636年)的第一场春雨。
有点倒春寒,德盛商号总号内,炭火烧得正旺。
肖静仪、柳如烟、曹三喜围坐在一起,总结这次危机的得失。
这次我们虽然赢了,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柳如烟捧着暖炉,神色凝重:我们的银根还是太脆弱,官场的关系也不够牢固。最重要的是,我们引起了复社的注意,虽然他们暂时退让,但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曹三喜点头认可道:商会虽然成立,但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他人虽然现在依附我们,是因为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一旦利益分配出现问题,或者我们显出颓势,他们很可能反噬。
肖静仪轻声道:经过这次,我越发觉得,在江南经商,如履薄冰。没有强大的靠山,再多的财富也只是镜花水月。
柳如烟看向窗外纷飞的雪花,意味深长地说道:靠山…..我们现在不就是正在建造最坚实的靠山吗?
就在三人商议之时,一个情报司密探匆匆进来,递给柳如烟一封密信。
柳如烟拆开一看,脸色微变。
出什么事了?
肖静仪关切地问。
柳如烟将信纸在炭盆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缓缓道:南京传来消息,钱谦益可能明年起复,入阁拜相。张溥等人正在积极活动…..
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但屋内的三人都知道,江南的这场大戏,真正的博弈,或许还在后头。
荥阳大会之后,局势的发展果如赵子龙所预料。
高迎祥、张献忠联军主力东进,声势浩大,一度威胁凤阳,震动朝野。
崇祯皇帝急调各路兵马救援,洪承畴、左良玉等各路大军疲于奔命。
罗汝才等人南下部进入湖广,搅得当地天翻地覆。
马守应等人则是西入陕西,与当地的官军和民团激战不休。
中原大地,烽火连天,血流成河。
官军与流寇在各处战场反复拉锯,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城池反复易手,田野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形成了更多的流民潮。
而这一切,对于隔岸观火的兴国军而言,却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山东与河南、北直隶的交界处,兴国军设立的流民接收点人满为患。
无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扶老携幼,从战火纷飞的中原逃难至此。
他们被登记、初步体检后,由运输司的船只和车队,分批运往相对安稳的莱州、泰山基地,甚至远赴朝鲜的矿区和沿海海岛。
这些流民中,大量的青壮年被补充进乙种民兵师和工程队伍,成为了建设与防御的新血。
仅仅崇祯七年底到八年初的数月间,兴国军控制的总人口就增加了近十万!
兴国军招的人,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对于老人或者是婴幼儿也没有办法,因为流民实在是太多了。
以兴国军现在的体能也无法兼顾,朝廷的救济有却非常少,这些流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不过好在上千公里的迁徙,一些老弱病残,已经在路上被淘汰掉了。
生逢乱世,赵子龙自然是不会做烂好人,况且即使想做,他也救济不了那么多人,最终反而可能把自己也拉下水。
战乱也使得许多原本服务于明朝体制或有专长的人才被迫流亡。
一位原河南布政使司的水利同知,因城池被破而逃难至山东,被兴国军招募,很快就在泰山基地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位从西安逃出的熟练火器工匠,被孙元化如获至宝地请到了莱州军工坊。
甚至还有一些在流寇与官军拉锯中失意的底层秀才、童生,在见识了兴国军辖地的秩序和生机后,选择留下来,进入技工学堂或被总政务部吸纳,从事文书、教育工作。
这些人才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兴国军各方面的软实力。
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莱州、泰山基地的建设日新月异。
新的棱堡、炮台被建立起来,工坊区规模不断扩大,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修缮和拓展。
来自朝鲜的矿石、江南的物资,通过海上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入。
孙元化主持下的火炮局,在吸收了登州工匠和新技术后,成功量产了性能更稳定的兴国二年式野战炮。
兴国军的肌肉,在静默中一天天变得强壮。
赵子龙偶尔会站在莱州基地的了望塔上,遥望西南方向。
那里,正是官军与流寇血战的地方;那里,也是大明王朝气运正在不断流失的深渊。
他知道,这场大乱还远未到高潮,而他和他一手创建的兴国军,需要继续耐心地等待,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去收拾那片破碎的河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历史的剧本,正在按照赵子龙的谋划,悄然改写。
而荥阳城中那些争吵不休的义军首领们,以及北京紫禁城内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此刻都还未曾意识到,在山东半岛的角落里,一股足以决定未来天下归属的力量,正在乱世的烽烟中,悄然崛起。
陕西潼关外。
风沙漫天,战旗猎猎。
闯王高迎祥立马于一座土丘之上,望着远处严阵以待的明军防线,眉头紧锁。
他的队伍比两年前荥阳大会时更加庞大,裹挟的流民多达十数万,但真正的战兵不足三分之一,且装备杂乱,缺乏训练。
闯王,
身旁的闯将李自成指着明军阵中那面字大旗:陈奇瑜这老儿在潼关经营许久,城防坚固,硬攻恐怕损失太大。
高迎祥啐了一口带沙的唾沫:他娘的,洪承畴在河南,杨嗣昌在湖广,就这个陈奇瑜像块牛皮糖,粘着老子不放!
他环顾身后那些面有菜色却眼神狂热的部众,心中烦躁。
人越多,吃饭的嘴也越多,陕西连年大旱,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舅舅,
李自成低声道:我看,我们不如效仿曹操罗汝才,转进河南?听说张献忠在湖广闹得正欢,官军主力被吸引过去了。
高迎祥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传令下去,今夜拔营,向东走!绕过潼关,去河南就食!
同一时间,湖广谷城。
八大王张献忠正大马金刀地坐在原本属于谷城知县的太师椅上,听着部下汇报战利品清单。
他刚刚击溃了一股湖广官军,缴获颇丰。
《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海阁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海阁小说网!
喜欢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