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庞,李卫东裹紧棉袄,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村里走着。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刚起草好的联名担保书,纸张在寒风中哗哗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急切与不安。
肖霄被隔离审查已经第八天了。这些天里,李卫东没有一夜能够安睡,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肖霄在隔离室里苍白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肖霄很可能就会被正式定罪,到时候一切都晚了。
“卫东,这么早去哪啊?”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卫东回头,看见老王头正蹲在自家门槛上抽着旱烟,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像极了被岁月犁过的土地。
“王叔,”李卫东快步走过去,从怀里掏出那份担保书,“我正准备去找您。这是为肖霄写的联名担保书,希望您能第一个签名。”
老王头接过担保书,眯着眼睛看了好久,才缓缓抬起头:“卫东啊,不是叔不帮你。王建军他家在公社有人,咱们平头百姓得罪不起啊。”
李卫东的心沉了下去,但他没有放弃:“王叔,您还记得抗洪抢险时吗?是肖霄不顾生命危险救了粮仓里的粮食,保住了咱们全队一年的口粮。现在他被人诬陷,咱们能眼睁睁看着好人受冤吗?”
老王头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烟袋锅里的火星在寒风中明明灭灭。他想起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肖霄如何奋不顾身地跳进洪水中,如何提出用网格法堵住缺口,如何累得几乎虚脱却还在坚持...
“拿来吧。”老王头突然伸出手,语气坚定,“笔给我。”
李卫东喜出望外,急忙从口袋里掏出钢笔。老王头的手有些颤抖,但签名的那一刻却异常坚定。墨水滴在纸上,晕开一朵深色的花,像一个庄严的印章。
“谢谢王叔!”李卫东激动地说。
老王头摆摆手,叹了口气:“肖霄是个好青年,咱们不能寒了好人的心。你去吧,我会帮你劝劝其他人。”
有了老王头的支持,李卫东的信心大增。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从知青点到村民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支持肖霄的人。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很多人虽然同情肖霄,但害怕王建军家的报复,不敢轻易签名。有的人干脆闭门不见,有的人则委婉地推脱。
“卫东啊,不是我们不相信肖霄,实在是...得罪不起啊。”一个中年村民无奈地说,眼睛不敢直视李卫东。
李卫东没有气馁,他站在寒风中,大声说道:“叔,我知道大家害怕。但如果我们今天因为害怕就不敢站出来说真话,明天受冤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肖霄教咱们的孩子读书写字的时候,怎么没人说害怕?肖霄抗洪抢险救粮食的时候,怎么没人说害怕?”
他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人们心上。几个村民低下头,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
就在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爸爸是好人!”
众人回头,看见虎子牵着他爹的手站在不远处。虎子是肖霄在村小学教的学生之一,曾经因为家庭困难差点辍学,是肖霄省下自己的口粮接济他,还每天晚上额外辅导他功课。
“肖老师教我们读书写字,还给我讲上海的故事。”虎子大声说,“他说知识能改变命运,要我好好读书,将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好人,怎么会是坏人呢?”
虎子爹摸摸儿子的头,对李卫东说:“笔拿来,我签。肖老师对咱家有恩,不能忘恩负义。”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鼓起勇气,在担保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些不会写字的,就按上手印,红色的印泥在雪白的纸上格外醒目。
下午,李卫东来到知青点。他知道这里的签名至关重要,因为知青们的证词最能说明问题。
然而,知青点的气氛却有些微妙。见到李卫东进来,大家都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显然,王建军已经来过这里,施加了压力。
“同志们,”李卫东站在宿舍中央,声音沉重,“我知道大家都很为难。但请你们想一想,肖霄平时是怎么对待大家的?谁生病了,是他省下自己的药品;谁想家了,是他耐心开导;谁学习上有困难,是他熬夜帮忙补习。这样的同志,我们能眼睁睁看着他被诬陷吗?”
宿舍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风声。
突然,一个女知青站了起来:“我签!肖霄帮我补过数学,没有他我根本考不上夜校。我相信他的为人!”
有了带头的,其他人也开始动摇。一个接一个,知青们纷纷在担保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整个知青点除了王建军的几个跟班外,所有人都签了名。
李卫东数了数签名,已经有四十多个了。但他知道,这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签名,更需要有分量的人的支持。
他想到了一个人——村小学的校长。校长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也是肖霄在小学代课时的直接领导,他的话很有分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我在上海有个女儿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