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山谷的晨光总是带着草木的清润,透过兵工厂作坊的窗棂,落在满地整齐码放的熟铁原料上,映出一层冷冽的光泽。第一支改良步枪和第一枚手榴弹测试成功的欢呼声,仿佛还回荡在山谷间,马小丑却已站在作坊中央,眉头微蹙地看着眼前的难题——批量生产。
“王师傅,这枪管的锻打效率还是太低,按照现在的速度,一天最多能出三支,咱们部队有三千多人,要全部换装,得等到猴年马月?”马小丑手里捏着一张生产进度表,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测试成功的喜悦过后,现实的压力扑面而来:部队急需新武器提升战力,可作坊里的工匠们虽已熟练掌握技艺,却受限于手工锻打的方式,效率难以提升。
王铁山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他刚完成一支枪管的锻打,双手还在微微颤抖:“司令,俺们已经拼尽全力了!这熟铁要加热到通红,反复锻打几十次才能成型,还要打磨内壁,一步都省不得啊!”旁边的小李也附和道:“是啊司令,枪栓的零件精度要求高,俺们每个都要打磨半天,稍微有点偏差就不能用。”
马小丑沉默了。他知道工匠们说得没错,手工生产的局限性摆在眼前,可他不能等。周边的军阀虎视眈眈,李老鬼的部队虽被击退,却只是元气未伤,说不定正在暗中积蓄力量,一旦他们得到更先进的武器,临城又将陷入险境。
“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率。”马小丑踱着步,脑海中飞速闪过现代工业的流水线概念。虽然在这个年代无法实现真正的流水线生产,但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让每个工匠专注于一个环节,熟能生巧,或许能提高速度。
“王师傅,你带三名铁匠专门负责锻打枪管,专注于火候和拉伸,不用管后续打磨;小李,你带两个人专门打磨枪管内壁,把这个环节做精做快;张铜匠,你那边负责准星、照门的批量制作,尽量做出标准化的模具,减少重复调整的时间。”马小丑指着作坊里的工匠们,一一分配任务,“每个人只负责一个环节,反复练习,形成默契,咱们试试能不能把效率提上来。”
工匠们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马小丑的要求开始分工。起初,大家很不适应,负责锻打的铁匠习惯了从头到尾完成一支枪管,突然只做锻打,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负责打磨的小李等人,一开始节奏跟不上,常常要等锻打的枪管送过来才能开工。
第一天下来,产量不仅没提高,反而比之前还少了一支。王铁山有些沮丧:“司令,这分工怕是不行,大家都乱了节奏。”
马小丑却不气馁:“万事开头难,再坚持几天试试。大家多沟通,磨合一下节奏。”他留在作坊里,亲自协调各个环节的衔接,告诉锻打的铁匠们,每次锻打三支枪管后再送过去打磨,让打磨的工匠们有足够的活计;又让张铜匠根据之前制作的准星尺寸,制作了简易的模具,这样每次浇筑就能做出多个相同的准星,不用再逐个调整。
苏玉婷得知生产效率遇到瓶颈,特意从县城赶来。她看着作坊里忙碌却略显混乱的场景,对马小丑说:“司令,分工协作是个好办法,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我让人做一些记录板,每个环节完成后,记录下时间和数量,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哪个环节拖了后腿,针对性地改进。”
她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联系了沙河的矿场,他们新发现了一处铁矿,纯度很高,已经安排人加紧开采,原材料供应能跟上了。另外,我从外地买了一批优质的木炭,燃烧效率比咱们之前用的高,能让炉火更旺,缩短加热时间。”
有了苏玉婷带来的物资支持和流程建议,工匠们的协作越来越顺畅。锻打的铁匠们掌握了节奏,每次加热的熟铁数量刚好匹配打磨的速度;小李等人打磨内壁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原本需要三天才能打磨好的枪管,现在两天就能完成;张铜匠的模具发挥了大作用,准星、照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
五天后,产量果然有了显着提升,一天能生产出八支步枪和二十枚手榴弹。王铁山看着堆积起来的半成品,脸上露出了笑容:“司令,还是您的办法好!现在咱们越干越顺手,产量还能再提一提!”
马小丑也松了口气,他拍了拍王铁山的肩膀:“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效率提上来了,质量可不能放松。每一支步枪、每一枚手榴弹,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不能有丝毫马虎,这关系到士兵们的性命!”
为了保证质量,马小丑成立了专门的检验小组,由李参谋负责,每天对生产出的武器进行抽检。步枪要测试射程、精度和枪栓的顺畅度,手榴弹要检查外壳厚度、火药配比和引信的灵敏度。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立即退回重新制作,并处以少量罚款,以此督促工匠们认真对待。
有一次,检验小组发现一批步枪的枪管内壁不够光滑,射程比标准少了十步。马小丑立刻召集所有工匠开会,当着大家的面,将这批不合格的步枪全部砸毁。“大家记住,我们生产的不是农具,是武器!是士兵们在战场上保命的家伙!”马小丑的声音严厉,“今天砸毁这些步枪,是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以后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绝对不能让不合格的武器流入部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