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马小丑的支持,苏玉婷的底气更足了。三日后,取消苛捐杂税和吸引商户的告示贴满了临城的大街小巷,一时间,全城百姓和商户都沸腾了。
“真的取消厘金了?以后进货不用再被层层盘剥了!”一位开布庄的王老板激动地拉着同行说道。
“何止啊,新来的商户三年内免营业税,还提供免费摊位!我侄子在固县开杂货铺,一直想扩大生意,我这就写信让他来临城!”
“还有修路护商,以后去邯郸进货,再也不用担心遇到土匪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周边的固县、南和县、清河县。不少商户早就听说临城治安良好、百姓富足,如今又有这么优厚的政策,纷纷动了心思。
十日后,第一批外来商户抵达临城。为首的是邢台的盐商李老板,他带着十车食盐,一路由护卫队护送,平安抵达临城市集。苏玉婷亲自到市集迎接,为他安排了最好的摊位,又让人送去了粮食和饮水。
“苏夫人,久仰大名!”李老板握着苏玉婷的手,感慨道,“我做了二十年盐商,走遍了周边十几个县城,从没见过像临城这样体恤商户的地方。取消苛捐、免费摊位、派兵护送,这些政策,真是说到了我们心坎里!”
苏玉婷笑着说道:“李老板客气了。临城要发展,离不开各位商户的支持。只要你们安心经营,我们定会为你们保驾护航。”她转头对周先生说:“周先生,李老板的摊位按照最高标准布置,仓储也安排在最安全的地方,有任何需求,优先满足。”
李老板心中感动不已,当即决定,将邢台的总铺迁到临城。在他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内,就有三十多家外来商户入驻临城市集,其中既有盐商、药商、布商,也有经营胭脂水粉、金银首饰的小商户。市集里的商品种类瞬间丰富起来,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清晨的市集,吆喝声此起彼伏。卖包子的张记铺前排起了长队,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扑鼻;布庄里挂满了各色绸缎,红的、绿的、蓝的,引得女人们驻足挑选;药铺里,坐堂大夫正在为百姓诊病,货架上摆满了来自各地的药材;杂货铺里,盐、糖、油、醋一应俱全,还有从外地运来的新奇玩意儿。百姓们提着竹篮,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以前买块好布料,得跑趟邯郸,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还比以前便宜!”一位大娘提着刚买的绸缎,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道。
“是啊,还有这食盐,以前又贵又掺沙子,现在李老板的盐又便宜又干净,苏夫人真是为咱们办了件大好事!”
苏玉婷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去市集巡查,倾听商户和百姓的意见。有商户反映,市集里的水井不够,取水不便,她当即下令在市集中心打三口深井,安装辘轳,方便大家取水;有百姓反映,市集里没有公平秤,担心商家缺斤少两,她立刻让人打造了十杆标准公平秤,放在市集各个角落,由专人看管。
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让商户们更加安心,百姓们更加满意。临城市集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周边县城的商户前来入驻,就连远处济南、开封的商人也闻讯而来,想要在临城分一杯羹。
市集的繁荣只是第一步,苏玉婷深知,要让临城的经济真正立足,必须发展自己的产业,不能只依赖外来商户。她将目光投向了临城丰富的棉花和铁矿资源——临城周边的乡村盛产棉花,品质优良;城外的矿山则富含铁矿,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周先生,临城的棉花产量如何?铁矿的开采情况怎么样?”苏玉婷在书房里询问周先生。
周先生连忙回道:“回夫人,临城周边乡村每年产棉花约五万斤,大多被百姓自己织布用了,少量销往外地,价格很低;城外的矿山有几处旧矿坑,以前有乡绅开采过,但技术落后,产量极低,后来就废弃了。”
“这正是我们的机会。”苏玉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我们可以开办纺织厂和制铁厂,将棉花加工成布匹,将铁矿炼成铁器,这样既能提高附加值,又能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
可开办工厂并非易事,需要资金、技术、工匠和工人。资金方面,座谈会上乡绅们垫付的十万两银子,扣除商户赔偿后还剩四万多两,再加上近期市集的税收,勉强能支撑工厂的初期建设;技术和工匠则成了最大的难题。
“夫人,纺织还好说,临城有不少老织工,手艺精湛;可制铁不一样,需要懂冶炼技术的铁匠,咱们这儿的铁匠只会打些农具、兵器,根本不懂大规模炼铁。”周先生忧心忡忡地说道。
苏玉婷也皱起了眉头,她知道,制铁技术是关键。正当她一筹莫展时,马小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玉婷,我派去外地招募人才的人回来了,带来了三位精通冶炼技术的老铁匠,还有十几名学徒。他们原本在太原的铁厂做工,后来铁厂倒闭,走投无路,听说咱们这儿开办制铁厂,就主动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