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兵力部署没问题,但后勤供应怕是跟不上。”陈明皱了皱眉,率先提出担忧,“现在全军两万五千人,每月光军饷就要支出两万五千银元,再加上粮草、弹药、军装等消耗,每月军费至少需要三万银元。十县的税收每月撑死了两万银元,这缺口怎么补?”
“税收怎么会这么少?”马小丑有些不解,眉头微蹙,“十县的地盘比之前大了两倍多,税收不该只增加这么点。”
“司令,主要是我们的惠民政策太实在了。”陈明解释道,“我们推行‘十税一’,税率本就比周边军阀低一半;新收服的七个县,之前饱受匪患和军阀压榨,百姓家底早就空了,今年秋粮收成刚够自给,能缴纳的赋税有限。而且您还下了令,豁免新归降地区半年赋税,鼓励百姓恢复生产,这也是税收不足的关键原因。”
马小丑沉默了。“十税一”是他亲手定下的国策,目的就是摆脱周老虎式的苛政,赢得民心;豁免新县赋税,也是为了稳定局面,让百姓尽快接纳临城国民军。这些决策在政治上是必要的,但在财政上,却让本就紧张的收支雪上加霜。
“军饷绝不能拖欠,弹药粮草也必须保障充足。”马小丑沉声道,“告诉后勤部门,先从临城的储备粮里调拨,实在不行,就暂缓部分非急需的民生工程。”
“司令,临城的储备粮也见底了。”陈明面露难色,“之前霍乱疫情,我们调拨了三万斤粮食救济百姓;扩军后,士兵口粮消耗翻倍,现在储备粮只剩不到五万斤,最多只能支撑一个月。非急需的民生工程也没几个——您之前承诺的清丰护城河修复、范县学堂建设,都是百姓盼着的事,要是暂缓,怕是会寒了民心。”
就在这时,议事厅的门被轻轻推开,林婉清抱着沉甸甸的账册走了进来,脸色苍白,语气急促:“司令,各位将军,大事不好——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已经入不敷出,再不想办法,下个月的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马小丑心中一沉,连忙起身让座:“林先生,别急,慢慢说,把详细情况讲清楚。”
林婉清将账册放在案几上,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指着上面的数字,逐条汇报:“司令,这是近半年的财政收支明细。自我们收服七县、扩军至两万五千人后,财政支出便急剧攀升。每月固定支出包括:军饷两万五千银元(步兵、骑兵、机枪手人均月饷一两白银,合计两万两千九百七十银元;炮兵人均月饷一两五白银,合计一千五百银元;锐锋特种队人均月饷三两白银,合计三百银元)、粮草采购九千银元(两万五千士兵每日需粮七千五百斤,每月二十二万五千斤,折合银元七千五百;战马五千匹,每日需饲料两千斤,每月六万斤,折合银元一千五百)、弹药补充七千银元、军装及物资损耗四千银元、军医馆及医疗点运营两千五百银元(三县军医馆加七县临时医疗点)、县衙行政开支一千二百银元、道路桥梁修缮两千八百银元,合计每月固定支出四万九千银元。”
她顿了顿,拿起另一本账册,语气愈发沉重:“再看收入方面,每月主要来源有三项:土地赋税一万三千银元(老四县八千,新七县五千)、商税三千五百银元(官道复苏后,盐、布、粮食贸易渐起)、盐铁专卖两千八百银元,合计每月一万九千三百银元。每月收支缺口高达两万九千七百银元,半年下来,累计亏损十五万八千二百银元,之前的储备资金已经消耗殆尽,现在兵工厂、粮商那边都开始欠账了。”
“缺口竟然这么大?”马小丑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虽知道扩军会增加开支,却没想到缺口会如此悬殊,“有没有遗漏的收入?比如没收的匪患家产、乡绅捐献?”
“匪患家产早已清点变卖,合计不过八千银元,已经计入上个月的收入;乡绅捐献多是粮食、布匹,折算成银元不足三千,也已入账。”林婉清摇了摇头,补充道,“这还只是常规支出。若是冬季来临,需要给士兵添置棉衣、棉被,给百姓发放冬令救济,至少还要额外支出三万银元;若是与张敬尧开战,弹药消耗会成倍增加,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弹药开支就可能超过五万银元,到时候财政只会彻底崩溃。”
沈若雁闻言,心中泛起焦虑。锐锋特种队的装备维护和训练耗材本就比常规部队昂贵,每月光是特种队的专项开支就需要五千银元,若是财政持续紧张,特种队的训练必然会受影响。“林先生,能不能适当削减开支?比如降低部分士兵的军饷,或者裁撤一些新招募的士兵?”
“军饷绝不能降。”马小丑当即否决,“士兵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军饷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根本,若是克扣军饷,必然动摇军心,到时候别说打仗,怕是会出内乱。裁撤士兵也不行,新收服的七县需要驻军维持治安,边境需要兵力防御,兵力本就紧张,再裁撤,只会留下防御漏洞,给匪患和敌对军阀可乘之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