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收复大理城
(一)陆路攻坚:雾锁龙尾关,竹箭与毒藤的较量
1278年腊月的大理,晨雾像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地压在龙尾关的城楼顶上。刘云勒住马缰时,呵出的白气刚散开就融进雾里,身后骑兵队的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声音被雾气吸走了大半,只剩下闷闷的“笃笃”声,像敲在棉花上。
“将军,这雾浓得能拧出水来。”副将郑虎抹了把脸上的潮气,皮甲上沾着细碎的水珠,“元军在关楼上怕是也看不清咱们的动静。”
刘云没说话,只是抬手示意队伍停下。他翻身下马,拨开路边一丛带着晨露的山茶,花瓣上的水珠滚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大理的腊月从不会结冰,哪怕是最冷的清晨,气温也稳稳停在十五度上下,雾再浓,也带着股湿润的暖意。
关楼之上,元军百夫长巴图正烦躁地踢着脚边的箭筒。他是个久居北方的蒙古人,到大理三个月,至今没适应这种“穿单衣过冬”的古怪气候,此刻只披着件薄薄的皮袍,却还是热得额头上冒油。“去看看,雾里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冲了望兵吼道,声音在雾里散得七零八落。
了望兵刚探出头,就被一支竹箭穿透了喉咙。箭簇是用大理特产的金竹削成的,淬了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汁液,伤口处瞬间泛起乌黑。他没来得及哼一声就栽下城楼,尸体“噗通”砸在关楼前的水洼里,溅起的水花混着黑血,在雾气里晕开。
“动手!”刘云挥剑时,藏在雾里的三百精兵同时起身。他们手里的盾牌是用当地的楠木做的,轻便且防潮,此刻排着密集的阵形,一步步往关楼推进。大理的雾气有个古怪的性子,贴地的地方浓如牛乳,离地三尺却渐渐稀薄,正好掩护着士兵们的动作。
巴图听见动静时,宋军已冲到关楼脚下。他慌忙下令“放箭”,可元军的铁箭穿进浓雾里,大多钉在了湿漉漉的石板上,连个人影都没伤到。“用滚石!”他咆哮着,指挥士兵推开垛口后的巨石,可雾气里根本看不清目标,滚石砸在空处,只溅起一片水花。
“将军,左侧山坳有动静!”郑虎突然喊道。刘云转头时,看见雾里钻出几十个裹着黑色头帕的身影,是大理本地的白族义军——他们昨夜收到消息,带着祖传的竹弩来助战。这些人身形瘦小,在雾气里像泥鳅似的灵活,攀着关楼的石缝往上爬,手里的短刀闪着寒光。
“是段家的人!”巴图认出那些头帕的样式,气得脸色铁青。大理段氏虽已归顺元朝,但暗中一直养着义军,没想到敢在这个时候发难。他抽出弯刀砍倒两个爬上垛口的白族义军,却没注意到刘云的队伍已经摸到了城门下。
城门是用百年老杉木做的,裹着厚厚的铁皮,可年久失修,铁皮接缝处早已锈出了缝隙。郑虎带来的几个壮汉,手里握着大理铁匠打的“破城锥”——这玩意儿是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铜铃熔铸的,顶端锋利如刀,此刻正被他们顶着往缝隙里钻。
“哐当”一声脆响,铁皮被撬开一道口子。刘云顺势将佩剑插进去,借着雾气掩护,手腕一转,锁舌应声断裂。城门“吱呀”开了半尺宽的缝,正好容一人通过。
“跟我来!”刘云第一个钻进去,剑出鞘时带起的风驱散了身边的雾气,迎面撞见个举着火把的元军,剑锋顺势抹过对方的脖颈,温热的血喷在脸上,带着股浓重的羊膻味——那是北方元军身上特有的味道。
巷战在雾气里展开。元军穿着厚重的皮甲,在狭窄的巷弄里转不开身,而宋军的楠木盾牌轻便灵活,总能在关键时刻挡住劈来的弯刀。白族义军更熟地形,他们带着宋军钻进墙缝般的暗道,从元军背后突然杀出,竹箭上的毒液见血就发作,倒下的元军个个脸色乌黑,死状凄惨。
巴图想从后门逃,刚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就撞见个披着红色披风的少女。她手里握着柄小巧的银刀,是段家的大小姐段灵素,身后跟着十几个手持铁尺的白族妇人——这些人平时是洗衣做饭的仆妇,此刻却个个眼神凌厉,铁尺挥得虎虎生风。
“巴图,你占我段家祖宅,今日该还了。”段灵素的银刀划破雾气,直取巴图咽喉。她的刀法带着大理武术的灵动,不像元军的劈砍那么刚猛,却总能从刁钻的角度袭来。
巴图被逼得连连后退,皮袍被银刀划开数道口子,冷不防被身后的门槛绊倒——那是段家特意为老人设的矮门槛,此刻却成了他的催命符。段灵素的银刀没入他胸膛时,他听见少女轻声说:“大理的地,容不得你们撒野。”
雾气散时,关楼上升起了大宋的旗帜。刘云站在垛口上,看着下方巷弄里忙碌的身影:白族妇人正用草药给受伤的宋军敷伤口,她们的草药带着薄荷的清凉;段灵素指挥着义军修补被战火熏黑的门楼,金竹做的脚手架在阳光下泛着黄亮;郑虎正和几个铁匠比划着,想把缴获的元军铁箭熔了,再打些破城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一剑照汗青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