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原本就对项燕权重抱有疑虑的贵族、大臣,也开始在楚王耳边吹风:
“大王,项将军与秦军对峙已久,耗费巨大,却迟迟不与敌决战,是何道理?”
“莫非项将军是畏敌如虎?还是……另有打算?”
“秦军六十万,每日消耗惊人,岂能长久?项将军应当主动出击,一举破敌,扬我大楚国威才是!”
起初,楚王负刍还能保持冷静,信任项燕。但催促的使者去了一波又一波,带回的消息永远是“秦军坚守不出”、“项将军言时机未到”。
楚王的耐心渐渐被耗尽,恐惧和焦虑占据上风。他需要一场胜利,一场尽快到来的、决定性的胜利,来安抚国内躁动的人心,来充实空虚的府库,来证明他支持项燕与秦国对抗是正确的选择!
于是,来自郢都的诏令,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一次比一次急切。
“项将军!王翦老迈怯战,正是天赐良机!望将军速速决断,与敌决战,收复失地,以慰社稷!”
“项将军!国用不足,民有饥色!大军久驻于外,非长久之计!若再迁延不决,恐生内变!”
“项将军!王上日夜忧心,寝食难安!若将军再无捷报传回,王上恐要亲临前线督战了!”
最后这一句,几乎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和最后通牒!
项燕握着那一道道言辞越来越不客气的诏书,手背青筋暴起。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从后方扼住了他的喉咙,让他呼吸困难。他理解楚王的焦虑,但他更清楚,贸然进攻王翦经营得铁桶一般的营垒,无异于自杀!
可是,君命难违!国内的政局,也由不得他无限期地等待下去。
在内部士气低落和后方巨大压力的双重挤压下,项燕那属于名将的冷静和耐心,终于出现了裂痕。
他开始重新评估王翦的意图。难道王翦真的只是怯战?想凭借坚固营垒和充足补给,把自己和楚国活活耗死?如果真是这样,一直对峙下去,对楚国确实极为不利。
或许……王翦的目标根本就不是寻求决战,而是想通过这种长期对峙,拖垮楚国?如果是这样,自己继续在这里干等,岂不是正中其下怀?
一个念头在项燕脑中逐渐清晰:不能再等了!必须打破这个僵局!既然你王翦不敢出来,那我走!我主动转移,寻找新的战机!
他判断,秦军久守不战,必然士气松懈,且习惯于自己“怯战”的印象。如果此时楚军主动向东转移,做出回师保卫都城、或者寻找新的进攻方向的姿态,秦军很可能不会追击,或者追击时也会因为轻敌而露出破绽。届时,自己就可以在半途选择有利地形,反过来给可能的追兵以致命一击!
这个计划,带着赌徒式的冒险,也反映了项燕在压力下逐渐失去的冷静。他低估了王翦的耐心和秦军在那段“悠闲”日子里积蓄的可怕力量,高估了楚军此刻的纪律和执行力,也更是一厢情愿地希望秦军会像他预想的那样反应。
“传令全军!”项燕终于做出了那个让他日后追悔莫及的决定,“拔营起寨,向东转移!前军警戒,后军变前军,依次出发!动作要快,注意保持阵型!”
命令下达,楚军大营顿时忙碌起来。然而,与秦军当初修筑营垒时的令行禁止不同,这支被消磨了锐气、等待了太久、早已心生懈怠的军队,在接到转移命令时,虽然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天天对着墙发呆了),但行动却不可避免地带着混乱和松懈。
士兵们懒洋洋地收拾着行装,军官们吆喝的声音也显得有些有气无力。长期的僵持和对秦军“怯战”的固有印象,让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次转移不会有什么危险。那条他们骂了几个月都没反应的“死蛇”,难道还会突然跳起来咬人不成?
楚军庞大的队伍,开始如同一条行动迟缓、鳞甲松动的巨蟒,缓缓蠕动,离开了他们经营许久的阵地,将侧翼和后背,暴露在了那片他们曾经每日挑衅的、沉默的黑色营垒之前。
他们并不知道,在那高大土墙的后面,无数双早已被养得精光四射、饥渴难耐的眼睛,正透过垛口,死死地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王翦站在望楼上,看着楚军开始移动那略显散乱的队伍,嘴角,终于缓缓勾起了一抹冰冷而凌厉的弧度。
他等待已久的,那个能将六十万猛虎一次性放出笼子的,最佳时机,终于到了。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天下一帝秦始皇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