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回手,玻璃管外壁的凉意还留在指尖。 主控台屏幕上的数据流仍在滚动,未解析的部分被标记成灰色区块,像一段尚未打通的隧道。刚才那轮扫描耗得太多,眼前发沉,掌心的热感顺着小臂往上爬,我知道不能再强行启动零域。
抽屉拉开,苏晴留下的营养剂就放在最里面,蓝色瓶身没有标签,只有她用记号笔写的“B3”字样。 我拧开喝下去,味道发苦,但能压住神经的躁动。系统自动切断了高负载程序,只剩下基础监听在运行,信号接收灯稳定地闪着绿光。这说明外部环境暂时安全,没有新的加密信号出现。
闭上眼,呼吸放慢。我在脑子里过应急疏散演练里的节奏——吸气四秒,屏住两秒,呼气六秒。这是以前带新人做压力测试时学的,现在成了维持清醒的工具。 心跳从一百二降到九十以下,脑波的波动也平缓下来。等身体不再发紧,我才睁开眼,调出本地数据库。
三段文本被单独提取出来,列在屏幕上:
“零域激活临界值……”
“第7号样本失控……”
“能力跃迁或可通过种子诱导实现……”
我把它们拖进分析界面,建立关联图谱。左边是这些句子,右边是我自己的经历节点。第一行对应的是自己多次接近崩域的状态。第53章那次材料净化,精神反噬直接让我躺了两天,那时候监测数据显示脑电活动突破了安全阈值,和“临界值”完全吻合。
第二条,“样本失控”,我想到了那次净化失败后的连锁反应。结构不稳定,墙体出现裂痕,差点引发庇护所局部坍塌。那种失控不是操作失误,而是能力本身在边缘状态下产生的不可控反馈。如果实验室里也有类似记录,说明他们早就知道风险。
第三条最直接。“跃迁”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它意味着跨越层级,不是简单的增强,而是质变。我现在的问题很明确:零域的信号范围太窄,每次构建结构都得靠近距离感知支撑。远距离部署、大范围生态改造,目前根本做不到。但如果真有办法通过蓝光种子触发跃迁,那就能打破这个瓶颈。
我点开城市地图,把上次推演出来的坐标区域标红——城东工业带,靠近废弃科研园区。那里有深层屏蔽设施,适合隐蔽通讯。信号是从那里发出的,发送方一定掌握着比我们更多的技术细节。他们不仅在研究种子,还在拿能力者做实验。
守夜人盯上移动庇护所,不是偶然。他们要的不只是能源核心,而是整个系统的运作原理。如果我们不能搞清楚零域的本质,迟早会被吃干抹净。
我切换到日志页面,新建一条加密条目,标题写:“关于蓝光种子作为零域能力进化媒介的初步假说”。权限设为仅核心成员可读,时间戳自动记录。然后开始录入内容。
第一条:现有零域使用存在明显上限,表现为精神力消耗与构建规模正相关,且超出阈值后会出现不可逆损伤。此现象符合“层级壁垒”特征。
第二条:蓝光种子曾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其内部频谱与本次接收到的加密信号签名匹配度达98%以上。证明该物质具备数据承载与身份认证功能。
第三条:关键文本“能力跃迁或可通过种子诱导实现”表明,存在外部机构正在探索能力进化路径。结合“第7号样本失控”记录,推测已有实验对象出现异常反应。
第四条:建议方向——验证种子对零域使用者的生理影响,重点观察脑波同步率、能量耦合效率变化。需设计低风险解除方案,避免直接激活。
写到这里,我停下来。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按下去。这个假设一旦成立,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蓝光种子的角色。它不再是单纯的生态工具,而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催化剂。用得好,能突破当前限制;用不好,可能重演“样本失控”的后果。
我看了一眼旁边的玻璃管。里面的种子依旧安静悬浮,表面那层流动光泽似乎比刚才淡了些。我伸手轻轻敲了下管壁,声音清脆。它没有任何反应。
系统提示音响起,是定时巡检完成的信号。备用电源组电压稳定,主控台温度正常,监听模块无异常接入。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但这平静背后,藏着一个正在逼近的事实:我们以为自己在重建秩序,其实早就被人盯上了。
我关闭外围灯光,只留下头顶一盏阅读灯。光线照在桌面上,映出键盘的轮廓。接下来要做的事很明确——不能只等着信号再次出现。被动接收信息已经不够了,必须主动验证这条线索的真实性。
但怎么验证?
直接接触种子风险太大。上次带回的样本一共五枚,其他四枚封存在地下储柜里,连碰都没碰过。如果贸然测试,万一触发什么连锁反应,庇护所所有人都会受影响。
或许可以从数据入手。既然对方用种子做信号签名,那就说明它的谐振模式是可复制的。我可以尝试模拟这种频率,看是否会引起体内领域的共鸣反应。不需要实物接触,先做一轮虚拟测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零域建筑师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零域建筑师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