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窗外的阳光已经变得明亮而温暖,从百叶窗的缝隙中流淌进来,在红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将半个书房笼罩在一片暖意之中。黄教授已经完全忘记了最初的那份挑剔和批判心态,甚至暂时搁置了手边那些亟待处理的学术事务,完全沉浸在了这份独特而富有魅力的阅读体验里。他时而因作者某个极其精妙、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或一针见血的洞察而微微颔首,嘴角甚至牵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笑意;时而因某个被生动还原、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或人物命运的转折而陷入短暂的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的边缘。他清晰地意识到,这本书绝非他最初所以为的那种浅薄的“历史戏说”或追求速食的“文化快餐”,它内里包裹的,依然是经过消化吸收的、扎实而严肃的史实内核与历史逻辑,只是披上了一件极其亲民、活泼、甚至有些“时尚”的叙事外衣。
当读到结尾部分,朱棣的大军进入南京,建文帝在皇宫大火中神秘失踪,一个强盛而争议的新时代——永乐时代,在叔侄相残的血迹与无尽的历史谜团中赫然开启时,黄教授缓缓地、几乎是带着一丝意犹未尽的感觉,合上了整份打印稿。他将稿子轻轻放在桌面上,向后深深靠在椅背上,摘下眼镜,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地揉了揉有些酸胀的鼻梁,长长地、舒缓地吐出了一口气,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时空旅行。
内心的感受此刻颇为复杂,如同打翻了五味瓶。有对作者才华的真心惊讶,有对这种新颖形式的初步赞赏,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自身固有认知框架被悄然撬动的轻微震动,甚至还有几分作为师长的欣慰。
他惊讶于张陆桉对卷帙浩繁的明史史料如此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更惊讶于他那种将艰深学术资源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读物的、近乎天赋的叙事才华和桥梁作用。这种写法,无疑像一把灵巧的钥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接触和理解厚重历史的门槛,使得那些长期被禁锢在象牙塔尖、束之高阁的民族智慧与历史经验,有可能被更多如自己女儿般原本对历史无感的年轻心灵所接受、所喜爱、所思考。这,何尝不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布道”与传承?
他再次回想起女儿昨晚挑灯夜读、今晨兴奋追问的模样,她那句“太有人味儿了”的质朴评价,此刻在他听来,不再是孩子气的、感性的戏言,反而成了一种剥离了学术枷锁后,对历史本真状态最直接、最准确的肯定与呼唤。历史,本就是由无数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憎、有优点更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所共同创造的,为何不能带着浓郁的“人味儿”、从“人”的视角和感受去讲述、去理解?追根溯源,被奉为史学千古典范的《史记》,其最动人心魄的魅力,不也正是来自于司马迁那饱含深情与个人命运感喟的传记笔法吗?
黄教授的目光再次落在《洪武大帝》那朴素的封面上,“洪武大帝”四个字此刻在他眼中,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他的眼神已然从最初的审视与怀疑,变为了深深的思索与一种重新评估的郑重。他意识到,自己或许需要彻底抛却成见,以更开放、更前瞻的视野,来重新评估这份“尝试”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与时代意义,以及张陆桉这个平日沉静少言的学生身上,所蕴含的那种可能打破陈规、开辟新路的独特潜力。这种新颖的史学普及与书写路径,虽然目前看来,可能与学院派主流的研究范式和评价体系存在些许龃龉甚至冲突,但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对提升国民历史素养的贡献,恐怕不容任何有识之士小觑。
他沉吟片刻,重新拿起那支红笔,但这次没有在稿子上直接批画,而是抽出一张便签,在上面工整地写下几行字:
“史料运用扎实,根基稳固。
叙事视角新颖独特,语言生动,极具感染力与时代气息。
于历史普及与激发青年兴趣,价值显着,颇具启发性。
待面谈,可深入探讨其学术定位、潜在风险与后续发展可能。”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提意见”或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项目,并思考其更深层的可能性与需要面对的挑战了。张陆桉投出的这颗石子,终于在这位严谨而富有责任感的学者心中,激起了真正值得重视的、深远的波澜。而这波澜,无疑将深刻地影响到张陆桉未来的学术道路与人生选择,或许,也会在不经意间,如同蝴蝶振翅,搅动更多相关人等的命运轨迹,包括那位对此书和其作者充满了无限好奇的——黄亦玫。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