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教授拿起他刚才做笔记的便签纸,一条一条地说道:
“第一,关于叙事节奏。你在处理一些关键战役和重大政治事件时,笔力雄健,细节丰富,读起来酣畅淋漓。但在一些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以及对社会经济背景的长时段描述上,略显沉闷,信息密度过高,可能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吃力。可以考虑适当‘做减法’,或者用更形象、更具画面感的语言来承载这些必要的信息,让节奏更张弛有度。”
张陆桉飞快地记录着,频频点头。这一点他其实也有所感觉,但当局者迷,经黄教授一点拨,立刻豁然开朗。
“第二,关于人物塑造。”黄教授继续说,“你对朱元璋、陈友谅、刘基等核心人物的刻画已经相当深入,避免了脸谱化。但是,对于一些次要人物,比如张士诚、方国珍,甚至包括元顺帝、王保保等,他们的形象似乎还有些单薄,更多是作为功能性的‘对手’或‘背景板’出现。是否可以再挖掘一些能体现他们独特性格和处境的关键细节?哪怕只是寥寥几笔,也能让人物更加立体,也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和复杂。”
“我明白了,”张陆桉若有所思,“是要让历史的舞台上的主要配角们也‘活’起来。”
“第三点,可能更关键一些,”黄教授身体微微前倾,“是关于核心论点的提炼和贯穿。你书中提出了很多精彩的局部观点,但感觉贯穿全书的、那个最核心的、能够一击即中的‘箭簇’式的总体论点,还可以再强化和明晰一些。你试图解释‘元为何而亡,明为何如此立’,这个核心问题需要在每一个章节,尤其是结论部分,得到更集中、更有力的回应和升华。要让读者合上书后,不仅能记住精彩的故事,更能清晰地把握住你想传达的最核心的历史思考。”
听到这里,张陆桉的眼睛彻底亮了。黄教授指出的这几点,尤其是最后一点,精准地击中了他潜意识里感觉到但尚未明确意识到的关键问题。他这本书材料丰富,观点纷呈,但确实缺少一个能够提纲挈领、贯穿始终的灵魂主线,使得整体显得有些“散”。
“黄老师,您说得太对了!”张陆桉语气中带着由衷的佩服,“特别是第三点,我一直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经您这么一说,真是茅塞顿开。是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核心论点来统摄全书。”
黄教授欣慰地笑了:“你能理解就好。这只是我个人的初步感受,具体怎么修改,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总的来说,这本书底子非常好,已经展现了成熟学者的风范。打磨好之后,前景可期。”
接着,黄教授又就一些具体的史实细节、引文规范以及个别表述的严谨性,提出了若干细致的修改意见。张陆桉一一记下,感觉受益匪浅。
不知不觉,窗外已是夕阳西下。黄师母留张陆桉吃晚饭,他婉言谢绝了,他知道黄亦玫晚上可能回来,他还没准备好同时面对“导师”和“女友父亲”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学术探讨之后。
他郑重地收起那份写满宝贵意见的笔记,和黄教授赠与的几本可能对修改有帮助的参考书,再次向黄教授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回去慢慢消化,不着急。好书是磨出来的。”黄教授送他到门口,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充满了鼓励。
抱着书稿和笔记,走在秋意渐浓的校园小径上,张陆桉的心情与来时已截然不同。来时的志忑不安,已被一种清晰的方向和澎湃的动力所取代。黄教授的肯定给了他巨大的信心,而那些切中肯綮的修改意见,则像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下一步精进的方向。
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未名湖边,找了一张长椅坐下。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晚霞与逐渐亮起的灯火。他翻开笔记本,再次仔细阅读黄教授的那些建议,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修改的方案——如何调整节奏,如何丰满人物,如何提炼和强化那条核心主线……
他知道,接下来的任务同样艰巨,甚至更为关键。将一块璞玉雕琢成器,需要的是更大的耐心、更深的思考和不厌其烦的修改。但此刻的他,充满了斗志。他仿佛已经看到,经过这番精心打磨后,这本书将焕发出怎样夺目的光彩。
这次拜访,不仅是一次书稿的请教,更像是一次学术血脉的传承与情感的进一步融合。黄教授这座桥梁,再次在他人生与事业的关键节点,为他指引了通向更广阔天地的方向。张陆桉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创作之路,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