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激荡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以笔为剑、以诗明志,用柔弱身躯扛起家国存亡的重担。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名记载的爱国女诗人,也是春秋乱世中敢于冲破礼教束缚的先驱者。她,就是卫国公主、许国夫人 —— 许穆夫人。当狄人的铁蹄踏碎故国山河,当兄长的骸骨暴露荒野,这位被后世《诗经》反复传颂的奇女子,用一首《载驰》写尽亡国之痛,更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千里救亡,在男权主导的史书上刻下了属于女性的不朽传奇。
公元前 7 世纪中叶的卫国都城朝歌,正值暮春时节。淇水两岸的竹林泛起新绿,卫国宫廷的书室里,一位少女正临窗诵读《商颂》。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轻捻竹简,眉宇间既有贵族少女的温婉,又透着寻常闺阁女子少见的英气。这位少女便是卫宣公的孙女、卫昭伯与宣姜之女,后世所称的许穆夫人。此时的她尚未出嫁,仍是卫国最受瞩目的公主。
卫国在春秋初期是中原大国,其疆域横跨今日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都城朝歌更是商代故都,积淀着深厚的礼乐文化。卫国人向来崇尚文治,宫廷中弥漫着浓郁的诗教氛围。许穆夫人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度过的,她自幼聪慧过人,对《诗》《书》有着天生的领悟力。据《列女传》记载,她 “自幼聪敏,有远见,能诗善文”,这种才华在重男轻女的先秦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少女时期的许穆夫人常随侍女漫步淇水之畔,清澈的河水、岸边的桑田、往来的舟楫都成为她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现存《诗经》中《邶风》《鄘风》《卫风》的许多篇章,都保留着卫国女子细腻的生活感悟,其中或许就有这位公主早年的习作。她曾在诗中描绘淇水风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卫风?竹竿》)字里行间既有少女的闲愁,更藏着对家国命运的隐忧。
当时的卫国虽表面繁华,实则已暗藏危机。卫懿公继位后,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终日沉迷于养鹤。他给鹤封官加爵,甚至让鹤乘坐大夫级别的轩车,百姓怨声载道,士兵士气低落。年少的许穆夫人敏锐地察觉到国家潜藏的危机,她曾多次向兄长进言:“鹤有何功?而享禄位!百姓冻馁,士无斗志,若遇外患,何以御之?” 但沉溺于逸乐的卫懿公根本听不进妹妹的劝告,这让许穆夫人的忧虑日益加深。
随着年龄增长,许穆夫人到了婚嫁之年,她的婚事成为卫国政治外交的重要筹码。当时求婚的诸侯国有两个:一个是南方的许国,许穆公派遣使者携带重礼求婚,承诺给予公主尊贵的地位;另一个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虽未亲自求婚,但齐国使者暗示,若卫国公主嫁入齐国,齐国愿与卫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御北方狄人的侵扰。
面对这桩关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婚事,许穆夫人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政治远见。她力主嫁给齐桓公,向父亲进言说:“许国小而远,齐国大而近。若嫁于齐,将来卫国若有难,齐可速救;若嫁于许,一旦有事,许国鞭长莫及。” 这番话清晰地分析了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 —— 卫国北临狄人部落,西接强晋,东靠齐国,南邻许、郑,其中北方狄人的威胁最为迫切。可惜的是,卫国的大夫们贪图许国的聘礼,又畏惧齐桓公的强势,最终还是决定将她嫁往许国。
出嫁前夕,许穆夫人再次来到淇水岸边,望着滔滔河水,想到自己远离故土,而国家隐患未除,不禁悲从中来。她提笔写下:“泉水叮咚响,流向卫国方向。我心思念故乡,何时才能归还?”(《邶风?泉水》)这首诗后来被收入《诗经》,成为她早期诗作的代表作。公元前 659 年,在一片鼓乐声中,卫国公主乘坐着装饰华丽的婚车,离开了她深爱的故国,前往许国都城(今河南许昌),成为许穆公的夫人。她不会想到,这场看似平静的远嫁,竟会成为日后千里救亡的序幕。
许国的宫廷生活奢华而安逸,许穆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夫人十分敬重。但许穆夫人始终心系卫国,常常通过往来的商人、使者打探故国消息。每当听到卫懿公依然沉迷养鹤、朝政日益腐败的消息,她便夜不能寐。她曾多次遣使向许穆公进言,希望许国能与卫国加强联系,共同防备狄人,却屡屡被许国大夫以 “妇人不得干政” 为由驳回。
公元前 660 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许国宫廷的寂静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卫国使者浑身是雪,跌跌撞撞闯入大殿,带来了令许穆夫人肝胆俱裂的消息:狄人举全国之兵入侵卫国,卫懿公亲率军队迎战,因士兵不愿为鹤而战,军心涣散,卫军大败,朝歌失陷,卫懿公被杀!
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在狄人入侵时,仍舍不得将养鹤的轩车用于军事,士兵们愤怒地说:“鹤享有俸禄官位,让鹤去打仗吧!” 最终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在荧泽,死无全尸。狄人攻破朝歌后,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卫国宗室仓皇东逃,渡过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拥立卫戴公继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青史她颜:中国古代女性传奇故事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