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出,麾下诸王、那颜们一片哗然。
东归?回到那已经被南人占据的汉地?
许多人表示不解,甚至暗中抵触。
但忽必烈的意志不容置疑,他以铁腕手段压制了所有异议,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西部的留守事宜。
他任命最信任的几位宗王和大将。
旭烈兀留守波斯、中东方向。
别儿哥,留守钦察草原。
伯颜,镇守欧洲一带。
分镇各方,维持帝国在西方的统治。
而他本人,则集结了超过三十万的核心精锐部队,包括大量骑兵、步兵以及那支已成为他标志的火器部队,携带着蒙哥、阿里不哥等重要俘虏,以及堆积如山的战利品,踏上了漫漫东归路。
这条路,远比西征时更加漫长。
庞大的军队,繁重的辎重,加上需要维持对新占领区的威慑与控制,行军速度不可避免地被拖慢。
从中亚的撒马尔罕到河西走廊,再到关中平原,一路跋山涉水,穿越荒漠戈壁,跨越无数山川河流。
沿途,他们需要安抚归附的部族,处理地方政务,应对小规模的骚乱……
种种事务,千头万绪。
这支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缓慢移动的钢铁巨龙,在欧亚大陆的腹地蜿蜒前行。
这一走,便是将近一年的光阴!
当忽必烈大军的前锋,终于再次望见那熟悉却又似乎有些陌生的河西走廊时,距离他当初誓师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多的时间。
而这四年多,对于在杨过治理下已然焕然一新的大宋来说,同样是天翻地覆的四年。
自忽必烈西征后,杨过也没闲着,他以汴梁为核心,全力推动内政建设与疆域巩固。
原本因战乱而分裂的南北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力整合下,早已融为一体,再无隔阂。
先进的农具、水利技术得到推广,工商业蓬勃发展,由杨过主导修订的新律法通行全国,吏治为之一清。
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无主土地被重新分配,民心彻底归附,思变之念早已烟消云散。
在军事上,杨过并未停止脚步。
他派遣得力将领,率领经过进一步改良、装备更为精良的神武新军,北上肃清蒙古残余势力,彻底将蒙古高原东部以及广袤的东北地区完全纳入版图,兵锋直指黑龙江流域乃至更北的苦寒之地。
这种纳入版图,可不是出兵占领和单纯的名义领土,而是直接统治。
至此,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不仅完全恢复,更在东北方向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内部高度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全新帝国,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和平的日子过久了,曾经的恐惧也会被渐渐淡忘,直到那来自西方的、规模庞大的军队再次出现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报!紧急军情!河西急报!发现大队蒙古骑兵!打着忽必烈的旗号!兵力…兵力无边无际,恐有数十万之众!正沿河西走廊,向东而来!!”
急促的马蹄声和带着哭腔的呼喊,从边境一路传向汴梁,沿途州县,无不震动!
蒙古人又回来了?!
还是那个凶名赫赫的忽必烈!带着几十万大军?!
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间在边境地区,乃至整个帝国蔓延开来。
茶馆酒肆中,人们交头接耳,面露忧色。
田间地头,农人停下劳作,忧心忡忡地望向西方。
朝堂之上,即便如文云孙等深知杨过布局的核心将领,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也不禁眉头紧锁。
毕竟,忽必烈如今已非吴下阿蒙,他是统一了西方、拥有庞大地盘和军队的蒙古大汗!
他的归来,是善意还是恶意?无人能知。
“父亲,听说忽必烈带了几十万蒙古兵回来,我们还能打赢吗?”
一个半大的孩子,扯着父亲的衣角,怯生生地问,眼中充满了对记忆中蒙古铁骑的恐惧。
他的父亲,一个经历过战乱的中年汉子,紧紧握住孩子的手,嘴唇翕动,却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将担忧的目光投向北方,投向那座象征着帝国权力与希望的城市,汴梁。
边境的守军更是紧张到了极点,烽燧日夜不息,信使往来穿梭,军队频繁调动,构筑防线,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所有人都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可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惨烈的大战。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庞大的蒙古军队,在进入河西走廊,接近大宋实际控制区后,并未展现出任何攻击性。
他们行军缓慢,纪律严明,甚至主动避让城镇,与沿途宋军哨所也保持着克制的距离。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当大军行进至原西夏故地,距离大宋西北重镇兰州不远时,忽必烈派出了阵容极其豪华的使团,携带着并非战表,而是一封以蒙古大汗兼“汉高祖苗裔”名义,呈递给大宋天子与天下兵马大元帅杨过的《归义降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