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我军所至,首要之务,非尽屠戮,而在破其旧制!凡负隅顽抗之贵族、寺庙,坚决击破,其财产充公,土地分予贫苦农奴!
愿降者,亦需交出私兵、土地,接受朝廷派遣流官治理!我们要在这雪域高原,建立起如中原一般的郡县乡里,推行汉文雅言,传授农耕技艺,兴办医学学堂!”
他目光凛然,扫过众人:“此乃千年大计,或许会遇到殊死抵抗,或许会耗时良久。
但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断绝祸根,使吐蕃永为华夏屏障,而非隐患!诸位,可有决心?”
“谨遵元帅号令!犁庭扫穴,彻底王化!”
帐内众将,包括忽必烈在内,皆肃然应诺,声震营帐。
忽必烈更是深感杨过所思所想,确实远超寻常帝王霸业,直指文明根基的融合与提升,心中佩服之情更甚。
他对此举双手赞成,汉化,本就是他认定的正道。
......
时光在紧张的练兵与周密筹备中流逝。
朔风凛冽,卷动着青藏高原边缘营地中的旌旗。
整整一年的光阴,就在这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适应性训练中流逝。
高原的天空,蓝得纯粹而冷酷,阳光炽烈,却带不来多少暖意,唯有刺骨的寒意与稀薄的空气,考验着每一个身处此地的生灵。
杨过与忽必烈并肩立于高处,俯瞰着下方正在进行最后操演的军阵。
经过严苛的筛选与循序渐进的锤炼,三十万大军中,最终有超过十万精锐,完全适应了这高海拔的极端环境。
他们面色黝黑,嘴唇因干燥而略显皲裂,但眼神锐利,气息沉凝,行动间再无初来时的那种滞涩与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严酷环境融为一体的坚韧与彪悍。
“十万锐卒,已经完全足矣。”
杨过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目光扫过这支历经磨难筛选出的雄师,心中亦有一丝欣慰。
这个比例,已然超出预期。
若强行驱使那剩余二十万尚未完全适应的部队进入高原腹地,非战斗减员必将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那是杨过绝不愿看到的无谓牺牲。
到时候人一片一片的倒下,就算是他的神照经,其实也救不过来。
现在这样,确实刚刚好了。
这十万大军,装备着最精良的燧发枪、轻型的大炮,携带着充足的弹药与给养,堪称他手中最锋利、也最适应此战环境的利剑。
时不我待,杨过没有再做任何拖延。
他留下严令,命剩余二十万大军牢牢守住前进基地与后勤补给线,静候佳音。
随后,他与忽必烈亲自统领这十万高原雄师,如同出鞘的利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伐吐蕃的征程。
忽必烈身强体壮,自幼在漠北苦寒之地长大,对这高原环境适应极佳,骑在马上,依旧龙精虎猛。
而杨过,其修为早已超凡入圣,神照经内力生生不息,浩瀚如海,莫说这青藏高原,便是将他独自置于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上,餐风饮露,一月不食,亦能凭借精纯无比的内息与天地能量沟通而安然无恙。
此刻他行进在高原之上,步履从容,气息平稳,与在汴梁城中无异,看得周围将士更是敬若神明。
大军深入高原,眼前的景象逐渐荒凉壮阔。
皑皑雪峰连绵不绝,如同天神铸就的壁垒,广袤的草甸在寒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湛蓝的湖泊如同宝石般点缀其间,倒映着蓝天白云。
然而,在这看似纯净壮美的景色之下,隐藏着的却是吐蕃之地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混乱与黑暗。
此时的吐蕃,早已不是松赞干布时代那个统一的强大王国。
蒙古的短暂威慑过后,这里重新回到了部落林立、教派纷争、土司割据的松散状态。
大小小的土司、头人、寺庙势力,各自占据着一片山谷、一片草场,互相攻伐,征敛无度。
所谓的政令,不出各自的山头。
农奴制度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和牧民,被视为会说话的牲畜,依附于领主和寺庙,没有人身自由,生杀予夺皆操于他人之手,生活困苦不堪。
早在杨过于高原边缘练兵之初,吐蕃各地的势力便已得到了消息。
然而,正如一盘散沙,他们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应对。
有的土司认为宋军远来,水土不服,不足为惧。
有的则担忧唇亡齿寒,主张联合抗敌,但更多的心思,则放在了借此机会吞并邻近弱小、争夺草场和人口上。
争吵、猜忌、甚至小规模的摩擦火拼,在这一年里从未停止。
投降派、主战派、观望派……声音嘈杂,莫衷一是。
直到杨过的十万大军,以严整的队列、昂扬的士气,真正踏入高原腹地,兵锋直指第一个颇具规模的土司领地时,这些沉迷于内斗的统治者们才如梦初醒,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混乱,彻底的混乱,在整个高原蔓延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