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老家的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棉絮。
陈磊的胶鞋踩在田埂上,发出 “咯吱” 的轻响,鞋底沾满了湿润的黑泥。他弯腰从蛇皮袋里捧出一把深褐色的有机肥,指腹碾开,能闻到淡淡的羊粪和秸秆发酵后的清香。“大叔大婶们,这肥是我托人从隔壁县养殖场拉来的,再掺了咱们村里的玉米秸秆,发酵了三个月,比化肥养地,结出来的果子甜,还能过质检。” 他顿了顿,抬眼扫过人群里的犹豫神色,补充道,“现在农产品电商早不是拼低价的年代了,消费者盯着安全和品质,平台对农残检测卡得严,不合格的直接下架封店,咱们不搞标准化,根本走不远。”
田埂上围了二十多户农户,大多是之前合作过的农户牵头来的。订单暴涨后,现有那十几户的产能早已跟不上,后台每天都有用户催单,甚至有外地电商平台发来批量采购的意向。陈磊心里清楚,这两年农产品电商发展得有多快 —— 光是抖音一个平台,去年一年就卖出 102 亿单农特产,平均每天有两千多万个包裹发往全国各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 “产地直供、安全可溯” 的农产品买单。但机遇背后是更严的要求,国家早就出台了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 工程,要求建立标准化生产和溯源体系,这也是他非要推标准化种植的核心原因。
可话音刚落,人群里就起了骚动。
王大爷蹲在田埂边,手里夹着旱烟,烟丝燃着火星,烟雾缭绕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小磊,你这话说得轻巧。” 他把烟蒂往泥里一摁,声音带着几分固执,“我这三亩桃树,马上就到膨果期了,就等着用化肥催一催,产量才能上去。你这有机肥见效慢,到时候果子长不大,卖不上价,你负责?”
“就是啊,小磊。” 旁边的张婶抱着胳膊,眉头皱得紧紧的,“还要记什么种植日志,每天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打没打药都要写,我大字不识一个,哪会写这些?” 她抬手抹了把额角的雾水,语气带着抱怨,“之前没这么多规矩,果子不也卖得挺好?现在净折腾人。”
陈磊深吸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一张截图:“张婶,不是我折腾。你看,咱们邻县去年有个村,就是因为没按标准种,番茄农残超标,整批货被平台退回,不仅赔了物流费,店铺还被封了。农产品电商的物流成本本来就高,能占到总成本的 30%-50%,比衣服、电器这些品类高太多,再加上损耗,一旦出问题,根本扛不住。” 他指着截图里的数字,“咱们现在用土法运输,损耗率有 15%,要是搞标准化包装和冷链,能降到 5%,这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人群里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像田埂边的蛙鸣,此起彼伏。有几户年轻些的农户,手里拿着陈磊打印的种植手册,翻来覆去地看,眼神里带着犹豫;还有些年纪大的,干脆直接往后退了退,站在雾里远远看着,显然是没打算掺和。他们不懂什么平台规则,只知道种了一辈子地,凭经验就能收成,那些 “标准”“溯源” 在他们看来,都是没必要的麻烦。
陈磊心里一沉,握着有机肥的手紧了紧。他早该想到,农户们种了一辈子地,早就习惯了 “凭经验”,标准化种植的这些规矩,对他们来说确实是负担。可他知道,没有标准化,品质就没法稳定 —— 农产品电商最头疼的就是非标品问题,同一棵树的果子,大小、甜度不一样,分级定价难,很容易引发消费者投诉。而且现在大平台都在抢优质产地资源,只有做到 “优质优价”,才能对接更大的渠道,不然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迟早被市场淘汰。
“大叔大婶们,这种植日志我已经印成了表格,不用写字,就打勾就行。” 李娟往前站了一步,手里拿着一本样本,翻开给大家看,“而且我会留在村里几天,手把手教大家填。至于产量,大家放心,有机肥虽然见效慢,但养根,今年可能少收一点,明年果子会结得更多、更好。现在国家有政策支持标准化种植,咱们搞示范田,还能申请县里的补贴,用来买有机肥和检测试纸,能省不少成本。” 她还特意提到,“现在超市和大平台采购,都要看种植记录和溯源码,达标了才能卖高价,比卖给收购商至少高 50%。”
她穿着简单的白 T 恤和牛仔裤,裤脚也沾了泥,头发被晨雾打湿,贴在脸颊上,却眼神明亮,语气真诚。可即便这样,还是没能打消大家的顾虑。
“明年的事谁知道呢?” 王大爷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我只知道今年要给孙子交学费,耽误不得。小磊,你要是愿意按老规矩收我的桃,我就接着跟你干;要是非要搞这些乱七八糟的,我就卖给镇上的收购商,虽然价低,但稳当。”
说完,他转身就走,脚步踩在田埂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有两户跟王大爷关系好的农户,犹豫了一下,也跟着走了。屋里的人群渐渐稀疏,剩下的十几户,也大多低着头,没人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向上生长:草根的逆袭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向上生长:草根的逆袭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