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实验室加工厂里,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继“真理”系列电磁轨道炮在短短四天内从设计图纸变为实物模型后,“龙吟”级核聚变动力驱逐舰的研发与初步制造也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推进。
仅仅六天,陈启明便将这艘足以颠覆海战模式的未来战舰,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其核心技术模块已然成型,等待着大规模量产的指令。
这种效率,如果被外界知晓,恐怕不是震惊,而是会引发全球范围的恐慌。这哪里是“研发”,这分明是“凭空创造”!
然而,对于陈启明而言,这仅仅是“新纪元计划”的开胃菜。驱逐舰固然强大,能驰骋深蓝,但要真正实现“星辰大海”的宏伟愿景,还需要更高维度的力量。
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屏幕上,一副更为庞大、更为科幻的设计图跃然眼前
“蛟龙”级航空母舰。
“蛟龙”级的设计,简直是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舰长338米,水线宽41米,满载排水量约10.2万吨。这个尺寸,与当今世界最大的核动力航母“福特”号相当,但其承载的科技含量,却足以碾压一个时代。
外观上,“蛟龙”采用了独特的双舰岛设计,这并非为了美观,而是为了优化甲板布局和舰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减少相互干扰。
舰体线条简洁流畅,大幅倾斜的干舷和一体化隐身设计,使得这艘巨舰的雷达反射面积(RCS)显着降低,在某些角度下,甚至比一艘普通渔船还要小。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广阔的大洋上神出鬼没,让敌人难以察觉。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颠覆性的外观设计。
“蛟龙”级融合了翼身融合体与乘波体设计理念,外形既流畅又符合极致的空气动力学与隐身要求。
整艘舰体如同一个巨大的、流线型的科幻造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船”。
全舰覆盖的“自适应蒙皮”更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它能通过改变表面材料的电磁特性,实时调整舰体的雷达反射特征,实现动态隐身,让任何试图锁定它的雷达都陷入茫然。
舰体的核心材料,堪称是“肌肉与骨骼”的完美结合。
关键结构采用高韧性低合金钢与石墨烯增强复合材料,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又有效控制了整体重量,让这个庞然大物不至于过于笨重。
而飞行甲板,这个承受舰载机起降巨大冲击的核心区域,则涂覆了碳纳米管材料。
这种材料不仅耐磨、防腐,更能耐受舰载机尾焰的极致高温和电磁弹射器的瞬间强大热-力循环载荷,确保甲板在高强度使用下的耐久性。
其中最核心的,莫过于被陈启明命名为“龙鳞”的复合装甲。这是一种以高熵合金为基体,嵌入石墨烯网状结构,并灌注了纳米自修复微胶囊的材料。
通俗点说,就是这层装甲不仅硬得像玄铁,而且还自带“血条回复”功能。当它受到攻击,微胶囊破裂后会释放出修复剂,能自动愈合裂纹和弹孔。哪怕被击穿,也能在短时间内自行修复损伤,大大提升了战舰在极限战斗中的生存能力。
这简直是把科幻电影里的设定直接搬到了现实,让“蛟龙”级拥有了近乎不死之身。
“蛟龙”级的“苍穹之心”,是其能源与动力系统的核心。它搭载了两座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可是真真正正的“无限能源”。
它们的恐怖之处在于,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能源储备,使得蛟龙能以超高速在海上航行。
这种能力,彻底颠覆了传统军事地理学的概念。
用网络流行语来说,这叫降维打击!
武器系统方面,“蛟龙”级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攻防体系,与驱逐舰类似,但是更加集成、更加系统。
当然,如此逆天的设计,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程挑战。
首先是热管理。核聚变反应堆和高能武器会产生极其巨大的热量,这简直就是一座“行走的火山”。因此,需要一套极致高效的液态金属冷却系统,才能在极限工况下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如果散热跟不上,这艘“蛟龙”可能还没发威就先自熔了。
不过这也好解决,应用于超远程电磁炮上的材料,经过改进和修饰,也可以应用于此处。
这艘“蛟龙”,是龙国走向星际文明的基石,是陈启明“新纪元计划”中最为璀璨的王冠。
当然,这一艘航母,陈启明自己也仅仅花费7天的时间就完全搞定了。
这得益于系统奖励的地下实验室加工厂的过于强大。
接着,陈启明想着前世那些存在于概念和理论存在的武器,也想着研发。
陈启明首先聚焦的是激光武器。这玩意儿在科幻作品里常见,现实中也早有研究,但真正能应用,实现实战化部署的,少之又少。
其核心原理,简单粗暴:能量定向传递。就是把巨大的电能转化成单一波长、方向性极好的高能光束,然后集中火力,瞄准目标,biu~的一下,直接融化、烧穿或者蒸发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神系统:从高三开始引领科技革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