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与刘表在南阳、襄阳一线拉开战幕,烽烟再起于荆襄大地。这场突如其来的南方大战,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暂时吸走了中原东南方向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也让盘踞颍川的陆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喘息与发展之机。
阳翟郡守府内,那份因董卓之死而紧绷的气氛,悄然缓和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务实、更加专注的沉静。陆炎深知,孙坚这头猛虎被引向他处,绝非永久,唯有利用这宝贵的战略窗口,将自身锻造得足够强大,方能应对未来更加莫测的风云。
“奉孝,孙文台与刘景升(刘表)这一战,你如何看待?”书房内,陆炎与郭嘉对坐品茗,窗外是初夏渐盛的绿意。
郭嘉轻抿一口清茶,眼神通透:“孙坚骁勇,携新破董卓之威,其势正锐。刘表坐拥荆州富庶,民心归附,然其长于守成,短于进取,麾下虽有名士,却少善战之将。此战,关键在于速度。若孙坚能速破襄阳,则荆州震动,刘表危矣。若战事迁延,陷入僵持,则孙坚劳师远征,后勤不继,又有后顾之忧(指我军与曹操),其败可期。”
他放下茶杯,语气笃定:“以嘉观之,刘表虽弱,然荆州城坚池深,黄祖等将亦非庸才,孙坚想速胜,难如登天。此战,恐成消耗之局。无论最终谁胜谁负,短期内,都无力对我颍川构成实质性威胁。”
陆炎点头赞同:“如此说来,天赐我等至少半载光阴。这半年,必须让颍川,焕然一新!”
“深耕”战略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陆炎集团上下,如同上紧的发条,围绕着几个核心领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建设和整合。
军事上,“精兵”政策被贯彻到极致。
赵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新兵的训练与主力营的战术升级上。陆炎亲自编撰的《步兵操典》、《小队战术纲要》被下发到各营,要求队率以上军官必须熟读并组织士卒演练。那些从“讲武堂”结业的中下层军官,被大量填充到各营,带来了全新的战术思想和带兵理念。
陆炎甚至根据现代特种作战理念,在陈午的斥候营中,秘密选拔了一支百人规模的特别行动队,代号“影卫”。由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传授潜伏、渗透、爆破(简易)、斩首、心理战等超越时代的技能。这支队伍,将是他未来手中最锋利也最隐蔽的一把尖刀。
同时,军工生产全力运转。阳翟及周边县城的匠作工坊,在水排的驱动下,日夜不停地锻造着环首刀、长矛、箭簇,以及更加精良的改进型弩机。陆炎绘制出的札甲关键部件(如护心镜、肩吞)的模具图样,也被匠头王胡子带着徒弟们攻关,试图打造出比现有鳞甲、皮甲防护力更强、更便于活动的制式甲胄。
内政上,徐逸与枣祗成为了最忙碌的人。
屯田政策在颍川全境开花结果。官府组织流民、招募贫农,在汝水、颍水流域开辟出大片官田,统一配发经过筛选的粮种,推广新式农具和灌溉技术。枣祗几乎住在了田间地头,亲自指导,记录数据,优化方案。到了初夏,田野里一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预示着一个丰饶的秋收。
吏治整顿也在悄然进行。徐逸依据郭嘉提供的名单和实际考察,提拔了一批干练的寒门子弟担任县令、县丞等要职,同时将几个能力平庸或暗中与外部势力勾连的原留任官员明升暗降,或寻由罢黜。郡府对各县的掌控力显着增强。税收、刑狱、户籍等政务流程被重新梳理,力求高效、透明。
为了进一步促进商业流通、增加财政收入,陆炎下令在阳翟、襄城、昆阳等交通要冲,设立官营的“市易司”,一方面平抑物价,打击奸商,另一方面也组织商队,将颍川的粮食、布匹、铁器(非违禁品)运往兖州、徐州甚至荆州边缘地带,换回急需的食盐、马匹、皮革等物资。
外交与情报方面,陈午的 networks 铺得更广,渗透得更深。
长安方向,王允、吕布与李傕、郭汜的战争陷入了残酷的拉锯。吕布虽勇,但西凉军人数众多,且困兽犹斗,长安城岌岌可危。陈午的人设法与王允府中一些不得志的幕僚搭上了线,虽未能获得核心机密,但也能源源不断地传回长安内部的动向和各方势力的心态。
对曹操的监视从未放松。探子回报,曹操已基本稳定东郡,正大力招揽流民,其麾下除了本家子弟,也开始出现如戏志才等谋士的身影。曹操对陆炎的态度依旧暧昧,既保持着使者往来,其军队的小规模调动却隐隐针对着颍川东部边境。
最让陆炎和郭嘉关注的,依旧是南线。尽管孙坚主力南下攻刘表,但郭嘉判断,以孙坚之能,绝不会对近在咫尺的颍川毫无防备。果然,陈午的“影卫”小队冒险潜入汝南郡,发现孙坚留下其族弟孙贲,率领约五千精兵,驻守在与颍川接壤的定颍、召陵一带,构筑营垒,操练不辍,显然是一支监视和阻滞陆炎南下的偏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