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层的凌氏集团总部顶楼露台上,凌策凭栏而立。
春末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他深灰色西装上镀出一层暖光。
楼下车水马龙,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如织,不远处的“凌氏农业科技园”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与二十年前他和苏晚在糙纸上画的规划图重叠,恍如隔世。
助理刚送来最新的报表,凌氏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智慧农业集团,旗下的合作社覆盖了十几个省份,当年红星村的旱作改良技术,如今已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示范项目。
可凌策的目光却越过繁华的城区,望向东南方向,那里是红星村的方向,二十年来,他从未停止过对家乡的回望。
“爸,妈让您下去拍照了,说再等您就赶不上吉时了。”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凌雪穿着一身笔挺的白大褂,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博士毕业证书,眉眼间既有凌策的沉稳,又有苏晚的温婉。
三个月前,她刚从国外读完农业科技博士,拒绝了硅谷的高薪邀请,执意回到父亲的集团,主攻智慧农机研发。
凌策转过身,接过女儿手里的证书,指尖拂过“凌雪”二字,想起当年团子抱着他的腿喊“要去京城看小太阳”的模样,不禁失笑:“当年跟在我身后画拖拉机的小不点,如今都成博士了。”
凌雪挠了挠头:“还不是您和我妈教得好,小时候您带我去红星村看合作社,我就想以后要让种地更轻松。”
父女俩并肩下楼,电梯里的电子屏正播放着教育频道的访谈节目,画面里的苏晚穿着素雅的旗袍,正在和主持人聊乡村教育推广计划。
作为京城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她牵头的“乡村教师扶持项目”已让上千名乡村教师受益,去年还获得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真正实现了当年“桃李天下”的心愿。
“妈又上电视了。”凌雪笑着指了指屏幕,“上次我去外地调研,当地的校长还说,是我妈的讲座让他坚定了留在乡村的决心。”
凌策眼中满是骄傲,二十年前在火车上,苏晚还在担心自己跟不上课程,如今她已成为照亮无数人前行的光。
客厅里早已热闹非凡。
红木长桌摆满了水果点心,沙发上坐着几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王大娘正握着苏晚的手,比划着村里的新变化。
独臂张靠在轮椅上,由孙子推着,正和凌氏集团的副总聊合作社的收成。
张书记虽然腿脚不便,但声音依旧洪亮,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二十年前凌策和苏晚出发去京城时拍的。
“凌小子可算下来了!”王大娘最先看到他们,起身时动作还很利索。
“当年我就说你肯定有出息,果然没看错!咱们村现在盖了新学校,教学楼上面还刻着小晚题的字呢!”
苏晚笑着帮老人理了理衣领:“大娘,那是孩子们的福气,要不是您当年总给我们送吃的,我们也熬不到今天。”
独臂张的孙子推着轮椅上前,老人握住凌策的手,独眼里满是欣慰:“你当年承诺要让村里人种地不费力,现在真做到了。”
“去年合作社的玉米亩产破了千斤,比以前翻了三倍!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用出去打工了,守着家就能挣钱。”
凌策点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当年您教我认山里的草药,我现在还记着呢。”
张书记把那张泛黄的照片递过来,照片上的凌策和苏晚抱着年幼的团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身后是举着小红旗的村民。
“这张照片我一直带在身边,”老人感慨道。
“当年送你们去京城,我就说红星村会因你们而骄傲。”
“现在倒好,不仅咱们村,周边十几个村都沾了你们的光,建了学校,修了公路,连卫生院都是你们捐建的。”
凌策接过照片,指尖抚过照片上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眼眶微微发热。
二十年前他带着苏晚和团子初到京城,挤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白天上课,晚上去图书馆查资料,苏晚为了补贴家用,还去给人做家教。
最难的时候,是张书记托人寄来的腊肉和王大娘织的毛衣,让他们挺过了寒冬。
“爸,妈,快过来拍照了!”凌雪举着相机喊道,客厅中央已经摆好了背景板,上面印着“红星村团圆宴”几个大字,旁边还挂着当年凌策画的规划图复印件,和如今的集团版图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苏晚拉着王大娘坐在中间,凌策坐在她们身边,独臂张和张书记分坐两侧,凌雪站在后排中央,手里举着博士证书。
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王大娘突然喊道:“等等!我带了东西!”
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两个红布包,打开一看,是两个绣着“平安”字样的香囊,“这是我给你和小晚绣的,当年你们去京城我没来得及送,现在补上!”
苏晚接过香囊,放在鼻尖轻嗅,还是当年熟悉的艾草香,眼泪瞬间涌了上来:“大娘,谢谢您还记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快穿:摆烂后,炮灰男二集体逆袭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快穿:摆烂后,炮灰男二集体逆袭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