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畔生计与风暴前兆
晨露在洞穴前的带刺灌木叶尖凝结成珠,随着第一缕朝阳穿透云层,晶莹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我踩着湿漉漉的沙土走出洞口,鞋底碾过昨夜落下的枯枝,发出轻微的脆响。小黄和灰灰立刻从树荫下窜出来,金黄色与深灰色的身影在晨光中格外灵动,它们摇着尾巴蹭到我掌心,鼻尖的湿润触感带着清晨的微凉。
经过前一周的改造,洞口前的防护带已初具规模。三棵移植的常绿树抽出新叶,嫩绿色的枝条在微风中轻晃,与原有植被交织成浓密的绿帘;带刺灌木的枝条被我用浸过鲸鱼油的藤蔓紧紧缠绕,形成一道近两米高的天然屏障,从沙滩方向望去,完全看不出这处岩壁下藏着洞穴的入口。
“先去巡查道路,再去浅滩。”我拍了拍两只狗的脑袋,将磨得锋利的斧头别在帆布腰带间。过去七天,我始终保持着规律的劳作节奏:清晨天刚亮便带着工具加固树林围栏,用砍刀修剪过长的枝条,再将新收集的藤蔓层层缠绕,让屏障更显密实;上午沿着开辟的小路巡查各区域,用碎石填补路面的坑洼,用树枝修补被夜风刮断的路标;午后则带着渔具前往浅滩,或是在礁石滩捡拾潮间带的海产。这种忙碌让帆船消失带来的迷茫渐渐淡去,生存的本能在重复的劳作中愈发清晰。
沿着蜿蜒的小路走向岛西,路面已被我用大小均匀的碎石铺平,两侧用粗壮的树枝做了简易护栏,既能防止行走时滑落,又能在视觉上引导方向。路过果树林时,我停下脚步,从帆布口袋里掏出木炭,在树干上标记出需要修剪的枯枝。上次暴风雨过后,部分果树的枝条被折断,经过这几天的养护,断裂处已冒出新芽,青涩的小果子在枝叶间隐现,再过些时日便能成熟。我随手摘了一颗熟透的野荔枝,掰开红褐色的果皮,酸甜的果肉在舌尖化开,补充了清晨劳作所需的糖分。
抵达浅滩时,潮水正缓缓退去,露出大片灰褐色的滩涂。水洼中,几只花蟹举着大螯横冲直撞,试图躲进礁石缝隙;弹涂鱼在泥泞中跳跃,留下一串串凌乱的足迹。我熟练地解开系在木桩上的渔网,这张从帆船上找到的渔网长约十米,网眼大小适中,专门针对浅滩的中小型鱼类。小黄和灰灰兴奋地在滩涂上奔跑,灰灰猛地跳进一处水洼,溅起的水花吓得附近的鱼群四处逃窜,恰好撞进我正在展开的渔网范围。
“回来!”我低喝一声,灰灰立刻甩着身上的水珠跑回来,吐着舌头趴在我脚边,眼神里满是讨好。我笑着摸了摸它的头顶,继续将渔网向水深处拖拽,直到网角被牢牢固定在远处的礁石上。半个时辰后,我握着渔网的牵引绳缓缓收拢,粗麻绳在掌心勒出深深的印痕,随着渔网逐渐收紧,沉甸甸的重量从绳端传来,鱼儿挣扎的力道透过网线清晰可感。
收网时,阳光已升高至头顶,沙滩被晒得发烫。网兜里挤满了鲜活的海产:巴掌大的石斑鱼鳞片泛着红光,带鱼的银色身体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还有一群通体透明的小银鱼挤在网底。粗略估算,这一网的收获足有三十斤。这样的产量在最近已属常态,随着对潮汐规律和鱼类习性的熟悉,我调整了下网的时间和位置,鱼获量比最初翻了几番,常常多到当天吃不完。
我在滩涂边挖了个临时水坑,引入海水,将一部分活鱼暂时养在里面,另一部分则当场处理。锋利的砍刀划过鱼腹,内脏被迅速剥离,随手丢给等候在一旁的小黄和灰灰;鱼鳞被刮得干干净净,鱼身用海水冲洗后,均匀地抹上食盐。我从附近拖来几根粗壮的树干,搭起简易的晾晒架,将腌好的鱼挂在上面,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鱼身上,很快便蒸发掉表面的水分。
看着晾晒架上密密麻麻的鱼干,再想到洞穴内早已挂满的腌肉和干货,我不由得皱起眉头。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不仅口感单调,缺乏新鲜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洞穴的储存空间也即将告急。前几天整理物资时,发现部分鱼干因为通风不足已经有些受潮,虽然不影响食用,但口感大打折扣。
“必须建个活鱼储备池。”这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已久,今日终于有了实施的契机。我想起浅滩北侧有一片天然凹槽,地势低于滩涂却高于海平面,涨潮时海水会漫入凹槽,退潮后则残留着半池清水,面积大约有两百多平,深度在一米左右,正好适合改造为人工渔池。
说干就干,我带着铁锹、砍刀和绳索来到凹槽处。先沿着凹槽边缘用卷尺测量,画出大致的改造范围,然后用铁锹清理凹槽内的碎石和淤泥。这些淤泥长期被海水浸泡,散发着淡淡的腥气,挖起来格外费力,没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粗布衬衫,顺着脸颊滴落在泥土中。小黄和灰灰在一旁帮忙,用爪子扒拉着小块的碎石,虽然作用有限,却让枯燥的劳作多了几分生气。
清理完淤泥后,我开始修整凹槽的边缘。原本陡峭的岩壁被我用铁锹削成平缓的斜坡,这样既能防止泥土坍塌,又方便日后捕捞。接着,我从附近的树林里砍来十几根粗壮的树干,将它们沿着凹槽边缘深埋进土里,形成一道简易的护栏,再用藤蔓将树干缠绕固定,进一步增强稳定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荒岛求生丶现代鲁滨孙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荒岛求生丶现代鲁滨孙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