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污染性反馈”实验,如同将不同颜色的细沙,一层层撒入一台精密的光学分拣机。起初,机器只是略微迟滞,但随着沙粒的累积和颜色的混杂,其内部的光学识别系统开始出现微小的、持续性的误判和卡顿。
秩序标记对林墨那些充满矛盾统一意念的反馈,处理延迟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最初的几乎无法察觉,到后来,林墨能清晰地感知到,在每次他发出复杂变量意念后的零点几秒内,标记的扫描会出现一个极其短暂的“空白期”,仿佛其背后的分析程序正在全力运算,无暇他顾。
这延迟窗口极其短暂,但对于林墨和那颗日益精进的共生之种而言,已经足够了。
他们开始利用这短暂的窗口,进行一些更大胆的“窥探”。
当标记因处理复杂反馈而迟滞的瞬间,林墨会立刻引导种子,将感知力如同尖针,沿着标记与秩序之网连接的“数据流”反向刺入!不是攻击,而是窃取信息。
他看到的,不再是覆盖现实的、宏观的秩序线条,而是更加底层、更加抽象的逻辑流。无数由“0”和“1”(或者说,是代表“是”与“非”、“存在”与“否定”的二元符号)构成的洪流,按照极其复杂的规则奔腾不息,维系着整个现实世界的稳定运转。
他看到了维持物理定律恒定不变的底层代码;
看到了引导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解算法;
看到了监控个体行为偏差并予以“温和纠正”的评估模块;
甚至,他隐约捕捉到了一些关于“迭代稳定性评估”、“变量熵值监控”等更高层面的、与“归零”协议相关的逻辑片段!
这些信息庞大、混乱且充满压迫感,以林墨目前的状态,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和承载。他只能像在激流中舀水一样,抓住一些闪过的、相对容易理解的碎片。
其中一片碎片,引起了他的高度注意。
那似乎是一段关于“现实基准点校准”的日志记录。记录显示,在某个未被明确标注的“上次重大调整”后,现实的“定义”基准点被锁定在了一个强调“绝对稳定性”与“可预测性”的数值上,而“创造性变量”与“意外性”的容忍阈值被大幅调低。调整备注中,提到了“为避免滑向混沌终末”以及“优化容器适应性”等模糊字眼。
这印证了“源点回响”中的信息——“定义”基准点发生了偏移!当前的现实,是被刻意“校准”过的,偏向于极致的秩序与稳定,而压制了变量的活力!
另一片碎片,则指向了秩序之网内部的一个“异常事务处理队列”。林墨在其中看到了自己那个标记的编号(L.M.-734),其状态被标注为“观察中,反馈模式异常,需构建新型分析模型”。而在队列的更深处,他模糊地感知到几个其他编号的存在,状态各异,有的标注着“已净化”,有的则是“高风险隔离”,甚至还有一个闪烁着不详红光的编号,标注是……“迭代残留清除失败,持续观察”?
还有其他像他一样的“异常”存在?有的被同化了,有的被隔离了,甚至还有……从“归零”中逃脱的残留?
这些信息碎片,如同拼图,让他对所处的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和寒意。
然而,这种反向窥探的风险极高。秩序之网并非死物,它是一个拥有强大自我学习和修复能力的系统。几次成功的窥探后,林墨察觉到,标记背后的分析程序似乎开始调整策略。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处理他的复杂反馈,而是开始尝试主动提问。
一些极其简单、却又直指核心的二元性问题,通过标记传递过来:
【个体L.M.,对“效率最大化”的优先级判定?】
【个体L.M.,对“不可预测性”的风险评估?】
【个体L.M.,对“个体意志与集体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案偏好?】
这些问题冰冷而绝对,试图将林墨那复杂的变量思维,强行纳入非黑即白的逻辑框架中。
林墨意识到,秩序之网正在试图为他建立“行为模型”。一旦模型建立,他的所有反应都将被预测,他的“异常”也将被彻底理解和控制。
他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至少,不能以秩序期望的方式回答。
面对“效率最大化”的提问,他反馈过去一幅画面:一家手工陶瓷作坊,匠人耗费数日打磨一件器物,效率极低,但器物本身充满了灵魂与温度,其价值无法用效率衡量。
面对“不可预测性”的提问,他反馈过去一段感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出行计划,却让久旱的田地得到滋润,让困于室内的一家人有了意外的团聚时光。
面对“个体与集体”的冲突,他反馈过去一个概念:“和而不同”,个体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与集体形成有机的连接与互补,而非简单的牺牲或服从。
他的回答,依旧是充满变量特质的、拒绝被简单定义的“混乱信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说我写的是网文?请叫我文明瑰宝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