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两个官职,由于其品级不高,在光宗之前,关于尚书检校郎的任职情况史料阙如,但任职中书通事舍人的情况能找到一些:
开阳二十年,擢(冉芸)为中书通事舍人。?
(开阳)二十二年,擢(刘布)为中书舍人。?
(延昌)四年,(冉涛)迁中书通事舍人。?
可以看到,以上三位中书通事舍人,全部是门阀人士。而在光宗时期,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的具体任职情况只有以下两条记载:
光宗践阼,以(柴)踪为中书通事舍人,加侍中……踪既有男色,光宗颇幸之,踪尝裂痔,以是坊间颇传帝与踪有龙阳之事。晋王常以此谏帝,欲使出为大郡太守。光宗叹曰:“皇叔欲出踪,不若出朕。”晋王闻此语大愕,以为光宗疑己(注曰:盖晋王以为光宗所谓“不若出朕”乃惮己而疑之之辞耳),遂不复言。永弘六年病卒,时年四十二……?
光宗举义,(冰)玉从之。宏长元年,拜尚书检校郎,加侍中……永庆五年卒,时年六十二。玉在检校二十余年,勤勉谨慎,未尝有失,颇为光宗所重,赏赐钜厚,资财越于公卿。?
而这二者(柴踪、冰玉)之间是存在许多相同点的:1.二者皆是光宗在会稽之时就结识的旧臣;2.二者家世都并不显赫;3.二者都在任职的同时“加侍中”;4.二者在担任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之后都并未再进行迁转,甚至晋王亲自劝光宗外授柴踪“大郡太守”(太守二千石,品秩高于中书通事舍人?),光宗都不愿听从,冰玉更是在尚书检校郎任上二十多年;5.二者都被《前秦书》归入《佞幸类》。
此外,永弘二年四月,光宗决定“增设中书通事舍人及尚书检校郎皆为三员”,这透露出光宗要进一步加强对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的利用。而《前秦书》中又有一条极为关键的记载和杨聆一条极为重要的评论:
帝既以藩王入纂,又未冠登基,孤孑无援,颇惧是非,故引亲近为侍中,用佞幸为机要,增舍人、检校,任寒门卑微。虽然,所擢多材力之士,所进每忠义之人,故时论以帝有识贤之明。?
至于光宗委机要于亲昵,受权柄乎佞狎,竟无至于祸毒,卒未乱乎纲纪,幸矣!?
综合以上记载,在光宗时期:1.光宗极为重视在朝政中利用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2.这些中书通事舍人和尚书检校郎往往由地位不高、而与光宗关系较为亲密的“佞幸”担任(这也能从现存史料中光宗朝时期几乎没有门阀人士再担任“中书通事舍人”的记载这一现象中反映出来),但这些“佞幸”往往能力相对较强。
由上,可以发现,尽管光宗在其在位时期,表面上将朝堂高官的位置大部分都授予了门阀人士,但光宗却依靠尚书台中的尚书检校郎和中书台中的中书通事舍人这两个看似品秩不高,但却对于朝政运行极为重要的“机要”之职,通过任用出身寒微的佞幸来担任尚书检校郎和中书通事舍人,在“机要”之职上实现了对门阀的排斥。光宗以佞幸掌机要,一方面抑制了门阀势力对朝政的影响,另一方面,光宗所用佞幸大多出身寒微但却与自己关系亲近,他们的权力由皇帝(光宗)授予,他们的权力,本质上就是皇权,相比于拥有强大家族势力的门阀,这些佞幸出身寒微,极其便于皇帝对他们进行控制,因此,光宗以佞幸掌机要也有利于加强其君主专制与集权。
三、秦穆宗以寒门对门阀势力的抑制
永庆十一年五月廿九,秦光宗驾崩;六月初二,秦穆宗即位。
对于秦穆宗而言,他能够即位为皇帝,似乎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因为秦穆宗本人是光宗第三子,在此前,比他有着更加优先的继承权的有作为嫡长子的哀太子和光宗极为喜爱的献文太子。如果不是因为二位太子都英年早逝,秦穆宗是没有机会成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因此,穆宗能够继承皇位,对于他自身而言,或许是一个意外,史书也称其“未意奉纂,苍卒南面”。?
由于其本来没有预料到自身会被立为太子甚至继承皇位,因此,穆宗在此前似乎并没有留心过如何治理国家:
初,帝既位光宗第三子,不虞能奉国本,以是鲜留心于典章治术,惟耽溺乎声色犬马。?
但是,作为皇位继承者的秦穆宗,在其继承大位后一开始并没有懈怠于政,相反,秦穆宗在即位初期,继承了其父亲秦光宗的施政原则,继续对门阀势力进行抑制:
始即位,尚励精图治,察门阀势盛,遂擢用朱詹、杨运之属,欲修政理。?
如《穆宗纪》所言,秦穆宗在刚刚即位之时,“励精图治”,并察觉到了“门阀势盛”,于是任用了“朱詹、杨运之属”,企图“修政理”。
如此看来,似乎秦穆宗在其统治初期是通过任用朱詹、杨运,来抑制门阀势力,考察秦穆宗初期门阀势力的政治实态,此说应当不误。秦穆宗初期,其朝堂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在于尚书台、中书台和六部等重要机构的最高长官不再像光宗在位时期那样,几乎由门阀人士垄断,而是出现了由“非高第”的寒门人士担任尚书台、中书台和六部中部分机构的最高长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前秦书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前秦书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