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历史里华夏族人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有滋味,在 “吃”上下得功夫可不小。
东方古国如今随处可遇的丰富美食也不是一蹴而就,都是笑言人一辈子劳碌皆为往口里刨食的华族人不断地发现和积累。
对天生弱小的人类来说这个世界的危险无处不在,猛兽,洪水,毒虫甚至看似最安全的花草果实都能杀人于无形。古时的先民为了饱腹去采集去狩猎,再到驯养种植,发现每一种可食用的食材都极为不易。即使到现在某些食材依旧有特别气味甚至有毒性,依旧难以获取。总会有勇敢的先民通过不断尝试发现将它们脱味和脱毒的方法,要么通过种植选育,要么通过步骤繁琐的处理方式,总之只要是能饱腹就从不嫌弃处理“麻烦”食材的过程繁琐,还想方设法让它们变得更容易入口甚至好味道。
食物珍贵难得却不容易长期留存,从最容易的晾晒到腌制,不会有人愿意浪费一丝一毫。各地特有酱料,酒,醋,腊肉,熏鱼,臭豆腐,臭鳜鱼等美食要么是华族人先民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发酵不但可以保存食材,还能产生特别的美味。要么是根据当地特别的气候和温度经过一代代人摸索总结出来的保存和加工食物的特有方式。
华族人与天地争斗求生存,死都不怕。为了活下去,在灾荒和战乱的年代里,在无物可食的特殊情境里顽强的华族人甚至会尝试吃土。死人无数也活人无数的“观音土”就是一种无异味,口感更细腻,容易“哄骗”入腹的膏泥!就是那种野草都不能发芽的泥土。
东方古国地域依旧广袤,美食多种多样,仅说面食一项,曾有人笑言让某一人独自入山西且每天吃一种面食,那么他三年内都会吃不重样!试问全世界其它几十个国家和领地还有谁?
一个“食谱”以车载牛拉的国家,酸甜苦辣咸,脆、嫩、软糯、鲜……总会有能俘获所有人胃口的美食,这就是傲立世界千年的海陆帝国的积累和自信。
民主国有一本大盛朝时期的秘传小说,此文以神幻开头名字却平淡无奇,作者用百十回近百万字看似描述了一段早就注定结果的金石孽缘,实际上却将一个王朝钟鸣鼎食的顶级权贵家族联盟盛极而衰的无常描写地入木三分。不提里面的男女情爱伦常是否合理法,不提大大小小的勾心斗角是老谋深究还是幼稚直白,不提小说字里行间费尽心思暗藏的玄机是否是牵强附会,不提对王公府邸的雕梁画栋和奇花异草的描写,就是大大小小的贵人们的衣着妆饰和日常起居出行有细致入微的描述甚至连仆妇和府外寻常人都有刻画。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被某位真正的大盛朝王爷嘲笑为尽显小家子气,直言此文是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写出,估计也就是 “小富小贵”出身。
小说是否能真实描绘出权贵穷尽奢靡的日常,大盛朝几万万人知道的绝对不多,即使能有机会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再多些也不算多,然而看过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人不会注意到小说里笔墨稍停的各类吃食竟然多达两百余种。
望海县横跨淮河东临黄海,是民主国江北省五道十二上县之一。同县之内南腔北调风俗不同,既有百里青纱帐又有稻香鱼肥。
陈家庄之所在就能算作是鱼米之乡,杨三强家这样的普通乡下农户人家一年到头遵循时令置办饮食,尽是使用寻常米面蔬果和家养的禽畜肉蛋,再算上特有的河鲜,蒸煮煎炒炸,干稠寡淡都算上或许也能数出几十种吃食。哪怕是陈地主家这样有分布数县之地的十万亩水田,在寻常日子也跟乡亲们吃的东西大差不离,最多是割肉频繁一些,买茶点花样多些,有鱼塘旱地十数万亩的陈地主家可不缺果蔬河鲜。或许陈地主或者陈管家从外地回村时候会捎带回一些本地集市上都不常见的南北货,可是陈地主偶尔端出门的碗里绝不会有这些引人瞩目的新鲜玩意,村里可都是沾亲带故,耳尖目明嘴利索的好乡邻。哪怕遇婚丧嫁娶这类事情时候陈地主家的流水席上的酒菜肯定更“硬实”却不会比其他人家多摆出几样。
杨三强就是为了吃饱饭才愿意远离家乡去临海当个粮行伙计,即使后来在临海赚到钱,临海市的酒楼饭店没少进,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内外国酒馆和餐馆也不是陌生客,可杨三强却是离开临海去北京后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食之精美!
一座做过四五百年世界最强帝国都城的北京城是权力顶尖之所在,是世间万物竟相汇聚之所,自然也是各地美食哪怕远隔万里都会展现之所在,钱好像是最微不足道甚至耻于谈及的存在。
大盛朝覆灭,不再是都城的北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失去权力的破落贵族,他们都是没能守护住权力的失败者。
失去权力的贵族走在大街上不再有人向他行礼问安,不再有人主动笑脸投效,只会听到越来越多的带着胡同味道的揶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孑孓不独行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孑孓不独行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