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阿成的姥姥去娘家的时候,要是赶到雨季,尤其是夏天时候,需要过村西边那个西沟,西沟是一条人工河,附近几个村庄都是在这条人工河东边,很多人都说那河就是“西沟”,时间长了,这条人工河的名字也就叫“西沟”了。
这个西沟就是刘州喜欢摸鱼的地方。
不过夏季降雨大,这河里都是水急漩涡深的,一般夏季时候阿成的姥姥不会回娘家,即使回去也是绕道到那个白桂庙那条大路往西走,这就需要走很远的路了,孩子多,也忙,阿成的姥姥一般都是在雨季快结束的时候才会回一趟娘家徐王庄。
那时候西沟的河水水位会低很多,昕枋小时候都是娘亲背着这个孩子过河去娘家,或者是阿成的姥姥背着其他孩子过河去娘家,阿成的姥姥是小脚。
阿成的姥姥出生在民国时期,那时候还流行大姑娘裹小脚,说是三寸金莲,什么将来好嫁人,那小脚就是用一块布,活生生的把脚底板给勒变形成一个圆锥形的样子,阿成小时候见过母亲给她的妈妈洗脚,也就见过姥姥的那个变了形的三寸金莲的小脚,那小脚直看的阿成有一种背后打寒颤的感觉,那种被裹了一层又一层的裹脚布捂着的小脚,很白,白的没有血色,是那种现在称呼的冷白,看着那变了形的小脚,难以想象姥姥脚都是咋走路的。
就这样在孩子小的时候,阿成的姥姥回娘家,都是这样一双小脚走路,夏季背着孩子趟过河,那时候背着孩子过河,也是为了孩子安全,毕竟水在流,背到自己身上还能有个重心,自己过去了河,孩子也就跟着一起过去了,不那么麻烦来回背小孩子了。渐渐的孩子长大了,也就不用背了,雨季过完,看着河水浅的时候,阿成的姥姥便会拉着孩子的手趟过河就行了。趟水都是先把鞋子脱了,夹到俩胳肢窝里,有时候也会两个手拿着举着,当然也有时候一个手拿鞋,另外一个手被牵着大人的手,万一有漩涡淤泥的地方拔不出来脚,这时候大人拉一把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时候西沟这条河上面是没有桥的,每年收庄稼,要是田地在这条沟的西边,都会自家做个竹筏子,先把地里的庄稼都运到河边,再请几个同村人一起帮忙放上竹筏子,竹筏子东西两头都有一条绳子牵着的,放好收好的庄稼粮食在竹筏子上面,这头的人只需要拉绳子就能运庄稼粮食过河来了,这边人再把粮食放上架车就能拉回家了。
每年雨季结束,姥姥回娘家,带昕枋这个四孩比较多,金燕跟昕枋玩起来,比在家跟那俩弟弟都高兴,慢慢的金燕也长大了,金燕也就敢在夏季趟水过河了,金燕这女孩子虽然长得清秀,但是却胆子很大,她想赵昕枋的时候,都是趟水来姥姥家找这个哥哥来玩,每一次她来,都让阿成的姥姥提心吊胆的。
“孩子,你咋来了。”
“想我昕枋哥了。”
“哎呦,你咋过的河呀,孩儿。”
“趟水过来的。”
“哎呦,你这娘亲要是知道不打断你腿。”
“没事儿,水不深。”
“给你爹妈说来俺家了没。”
“没有。”
“咦,你咋没说呀!”
“不想说。”
“这孩子,以后来得跟家里说一声,你爹妈会担心的。”
“没事儿。”
“那里面有漩涡,你可真胆大,过段时间我就带着恁哥去你家了。”
“以后可不敢这样了,你爹妈要是找不到你不得担心死了。”
“没事儿,我能过来。”
“傻孩子,晚上吃完饭,我带你回去,别你爹妈找不到你该担心了。”
“我不想走,姑,让我在这一晚上呗。”
“不行,你今天没给你爹妈说出来,他们该担心了。”
“那我下次来给他们说。”
“哎呦,孩子,你下次来走大路,那条沟你是不知道深浅,不要一个女孩子去趟那水。”
“咋了,姑。”
“咋了,你想听吗?”
“想听。”
“以前恁姑我小时候,经常见到有人往那地方扔毛孩子。”
“还有这事儿啊。”
“你小孩子家的,又是女孩子,可别趟那水了,以后想来俺家,给你爹娘说一声,走大路来。”
“行,我听姑的。”
“大人不会害你的,你不知道深浅,孩子。”
“我知道了。”
“你看那边茅草葀都那么深,以前扔的可多了。姑姑不讲那么多了,一会儿你吃完饭,必须回去,我带你的几个哥哥送你到家。”
“好。”
阿成的姥姥说的那个“毛孩子”,就是夭折了的孩子。
那年月医疗条件不好,很多人家都有夭折的孩子,农村人认为那样的孩子埋到自家地里,自己平时下地干活,都会伤心的,干脆都会狠心把他们丢的远远的,所谓眼不见为净,心里也就没有那份思念和伤心了。
后来演变成了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丢的远些,好让这些孩子能够忘记原先投胎的那户人家,想让那个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让他今后再投胎寻个好人家,这样的说法也就让很多人心理上有了更多的宽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阿成和三舅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阿成和三舅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