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这座昔日清朝的陪都,如今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庄重。
皇宫内,同治小皇帝坐在龙椅上,虽然年纪尚幼,但眉宇间已显露出帝王的威严。
他正在审视着最新的奏折,试图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大清的未来。
此时,大臣崇厚快步走进宫殿,他的脚步在冰冷的地板上发出回响。
他跪拜在地,额头触地,恭敬地禀报道:“陛下,南方来使。”
同治帝抬起头,稚嫩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好奇:“哦,使臣是何人?”
崇厚小心翼翼地回答:“是淳亲王。”
同治帝闻言,顿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不安:“淳亲王?让他进来。”
随着同治帝的命令,宫殿中的侍卫迅速退至两旁,恭敬地低头,等待淳亲王的到来。
同治帝的心中充满了疑惑,淳亲王作为皇室中的重要成员,他的到来必然带来了重要消息,或是南方战事的进展,或是朝廷中的变动,亦或是……
不一会儿,淳亲王在侍卫的引领下,走进了宫殿。
他的步伐沉稳,面容严肃,身上似乎还带着一路的风尘。
他跪拜在地,向同治帝行礼:“臣,参见陛下。”
同治帝连忙走下龙椅,亲自扶起淳亲王,语气中充满了关切:“皇叔快快请起。”
淳亲王站起身,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将会在盛京引起不小的震动。
而他带来的消息,也将决定大清未来的走向。
淳亲王站直了身子,他的目光坚定,语气平静而有力:“陛下,我已经加入革命军,此次前来,是希望陛下能够审时度势,为了大清的百姓和江山社稷,考虑与革命军和谈,共谋国家的和平与未来。”
同治帝震惊地后退了一步,他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叔竟然加入了革命军,这是何等的背叛。
但淳亲王的眼神中没有一丝动摇,他继续说道:“陛下,大清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民不聊生,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出于对皇室的背叛,而是为了拯救这个国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
同治帝的脸上交织着愤怒、失望和困惑,他问道:“皇叔,你这是何意?难道我们大清的天下就要拱手让人吗?”
淳亲王缓缓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哀伤:“陛下,这不是拱手让人,而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考虑。如果我们继续内战,只会让外敌有机可乘,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与革命军和谈,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同治帝沉默了片刻,他意识到淳亲王的话虽然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皇宫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却还在坚守着过去的荣光。
最终,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皇叔,你的话我会考虑。但此事关系重大,我需要与内阁大臣商议。你先在宫中休息,待我决定。”
淳亲王知道这已经是同治帝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他再次跪拜:“谢陛下,臣愿为国家的和平尽最后一份力。”
就在此时,慈禧太后从上堂的左侧缓缓走了出来。
慈禧太后的话如同寒风中的利刃,割破了宫殿内的宁静。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和不甘,步履坚定地走到淳亲王面前,声音冷冽:“老五,你身上流的也是爱新觉罗家的血脉,有你这么劝我们向汉人投降的吗?”
淳亲王抬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慈禧太后:“太后,蒙古的王公贵族们已经向革命军投降了!您怎么还不明白呢?您靠着东北这一隅之地,如何能和汉地几万万汉人相抗?元首已经派人过来了,如果今天得不到答复,就会派兵进行北伐,革命军常规兵力高达一百五十到一百七十多万,您靠着关外这点人能撑到什么时候?”
同治皇帝那张原本还算平静的面庞,此刻却因极度的震惊而扭曲变形,他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前方,嘴唇微微颤抖着:“什么?竟然多达一百七十多万?那……那马岱到底有没有出兵啊?”
站在一旁的淳亲王面色凝重,沉默片刻后,他缓缓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直视着同治皇帝,但口中吐出的话语却是异常冰冷:“此事关乎重大,微臣不能告知陛下。”
听到这句话,同治皇帝只觉得如遭雷击一般,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希望和期待仿佛都被这无情的言语击得粉碎。
他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猛地一挥衣袖,怒不可遏地吼道:“好好好!就连朕的皇叔如今都不肯帮衬着朕了!这天下还有谁能信得过?”话音未落,他便愤然转身,快步朝着门外走去。
随着同治皇帝离去的身影渐行渐远,那单薄的背影看上去竟是如此的孤独与落寞。
尽管他内心深处早已清楚局势已然难以挽回,但要让他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一个亡国之君,这种痛苦实在是太过沉重,令人难以承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清末起义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清末起义恩仇录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