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一间昏暗压抑的车库里,空气里漂浮着尘埃与绝望的气息。
刑事技术员李锐屏住呼吸,将手中喷壶的最后一丝“蓝星试剂”轻轻喷洒在眼前这张破旧的木板床上。
床板包裹着一层暗红色的布,积满了数月来的灰尘。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一起命案唯一留存下来的物证。
黑暗中,时间仿佛凝固。几秒钟后,奇迹发生了——一个微弱的蓝点,如同暗夜中第一颗倔强的星辰,倏然在红布表面亮起!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幽蓝的荧光点点浮现,越来越多,在绝对的黑暗中勾勒出令人心悸的图案,仿佛一片微缩的星空,无声地诉说着半年前那个房间里的血腥秘密。
“有了!”李锐身边有人压低声音惊呼,声线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李锐的心脏猛烈跳动着,尽管他还不能立刻断定这些荧光来自谁,但他知道,这幽蓝的星芒,已经撕裂了笼罩在这起命案上的厚重迷雾。真相,近在咫尺。
---
(一) 湖畔沉尸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发现这决定性证据的六天前。
2015年5月19日清晨,苏州阳澄湖畔某在建工地附近,工人肖师傅沿着七家金河边散步。
晨雾氤氲中,他惊恐地发现岸边浅滩上躺着一具人形物体——那是一具高度腐败、面目全非的女性尸体,全身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类似蜡质的附着物。
警方迅速抵达。刑侦专家王斌只一眼便心下一沉:“到了现场就有感觉,这肯定不是第一现场。”死者身上创伤众多,绝非自杀或意外所能形成,“是被人加害后抛尸于此。”
尸体已形成“尸蜡”,这是长期浸泡于水底或潮湿环境的特征。法医推断:“微生物作用使体腔内产生气体,密度降低后,尸体便会浮上水面。”根据这一过程,死亡时间被锁定在大约半年之前。
抛尸地点环境复杂:紧邻312国道、沪宁高速,周边工地林立,人流车流巨大。“尸源的追溯会非常困难,”王斌坦言,“这是近年来我们遇到的难度最大的案件之一。”
(二) 迷雾重重
确定死者身份,成为横亘在警方面前的第一道,也是最棘手的一道难关。
“尸体光秃秃的,没有包装,没有衣物,身边空无一物。”主办侦查员回忆。没有身份,侦查便无从下手。
水警支队动用专业设备,在发现尸体的河段进行拉网式水下搜寻。首轮搜索,一无所获。
转机出现在尸检台。法医在被害人体内发现了一个宫内节育环。“这是现场死者唯一的身外之物,”警方分析,“这至少说明,她生前处于社会管理体系中,有正常的社会活动。”
计划生育专家辨认后指出,该型号节育环材质简单,属国家免费提供,“多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育龄妇女,本地很少使用。”
环体产自山东青岛,使用范围广,无编号,难以追溯具体来源,但它为警方划定了方向:“死者很可能是外来苏州的务工人员。”
苏州外来人口数百万,仅凭此点,寻人犹如大海捞针。
与此同时,水下的坚持打捞终于带来突破。在距尸体十多米处,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女式背包被捞出。
蹊跷的是,包里竟塞着一块砖头。“放砖头就是为了让它沉底,不想被人发现,”侦查员敏锐指出,“抛包者意在掩盖关联,毁灭证据。”
包内还有一部手机和女士化妆品。如此近的距离,让警方强烈怀疑此包与死者有关。
(三) 柳暗花明
尽管手机经长期浸泡已损坏,但内部的SIM卡居然仍可读取。通过运营商,警方查得机主名为李静。
然而,调查结果出人意料——李静本人仍在苏州正常生活工作!面对民警询问,她和丈夫张强均一脸错愕。
李静称,这个包是三个月前丢失的,当时夫妻二人骑车上班,刚离开小区不久便发现包不见了,怀疑被邻居捡走却无证据。
“他当时还说,这包要是能找到,真是见鬼了,”李静回忆丈夫当时的话,“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警方随后找到那名邻居,对方承认捡包后取走现金,为免麻烦便将包塞入砖头抛入河中。他赔偿了李静的损失,嫌疑被排除。
黑包线索中断,被害人身份重回迷雾。
警方转变思路,在浩如烟海的失踪人口报案中反复筛查。一条2015年元旦的记录引起注意:报警人赵大勇称,其妻刘梅于2014年10月来苏州打工,一个多月后(约11月中旬)失联。
“被害人的年龄段、生育过、失踪时间约半年,这些条件都与刘梅高度吻合。”侦查员抓住了关键。
更诡异的是,赵大勇提到,2014年11月18日后妻子电话无人接听,不久他收到一条来自妻子手机的短信:“电话坏了,修好再联系。”
此后便石沉大海。“一直没回应,我觉得出事了。”赵大勇的预感很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90年代大案系列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90年代大案系列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