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未曾料到,这偶然的驻足,竟会成为日后影响他认知的关键。
当时,蒋老师合上《意灵启蒙》,将书小心翼翼地放在青石上——她总是这样爱惜书本,说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不可轻慢——然后笑着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选择题:“孩子们,我们学习意灵之术,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比如只练灵丝编织,将这门手艺练到极致,成为最顶尖的灵织师;或只学灵脉辨识,走遍山川河流,成为能看透每一条灵脉的灵脉师。
另一种是‘三心二意’,兼顾多个领域,既学法术攻击,保护自己与同伴;又学理论研究,理解天地法则;还学工程建造,为意灵界搭建安全的家园。
你们觉得,该选哪一种呢?”
话音刚落,几位女生便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心一意!”
那整齐的声音带着孩童的坚定,如同清脆的风铃在月光下回荡,蒋老师身旁的草叶都随之轻轻颤动,仿佛也在赞同她们的选择。
连一直安静聆听的何其小,都跟着小声附和,眼中满是对“专注”的认同——在她看来,只有像奶奶专注种灵草那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蒋老师闻言,眼中满是欣慰,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离她最近的何其微的头,动作温柔得如同对待易碎的珍宝:“说得好!
意灵修行最忌浮躁,唯有专注,才能深入灵核,掌握真意。
就像编织灵丝,若分心,手指便会出错,织出的灵丝要么脆弱易断,无法承载灵气;要么纹路紊乱,影响灵气传导。
就像辨识灵脉,若浮躁,便会看错灵脉走向,甚至误触危险的灵脉节点,轻则意力受损,重则伤及灵核。”
蒋老师的话语如同温和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也让站在竹林旁的月平心中泛起剧烈的波澜。
他想起自己的修行之路——自觉醒意力以来,他从未局限于单一领域。
父亲教他工程统筹,他能在短时间内画出精准的灵脉分布图,设计出高效的防护法阵,甚至能根据灵脉走向调整法阵结构,让防护效果提升三成;外婆教他灵丝编织,他不仅掌握了传统的“平纹织法”“斜纹织法”,还创新出“经纬交织法”,通过调整经纬线的密度,让灵丝的韧性提升三成,同时不影响灵气传导; 他还自己研究意能增殖的原理,在深夜的璇玑宫中反复实验——有时为了验证一个猜想,他会连续三日不眠不休,调整意力输出的频率、控制灵气融合的比例,最终总结出“意能循环”的方法,能让意力消耗效率提升近半,即便长时间操控千意剑,也不会因意能枯竭而头晕目眩,反而能在战斗中通过“循环补能”保持战力。
在旁人眼中,这种“三心二意”的修行方式是“贪多嚼不烂”,是“好高骛远”。
村里的老意灵们常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错了,哪能什么都学?”
可月平却从多元探索中找到了互通的规律——工程统筹的“全局思维”能帮他更好地设计灵丝编织的纹路,知道如何让灵丝在法阵中发挥最大作用; 灵丝编织的“精细把控”又能提升他操控意器的精准度,让千意剑的每一次攻击都精准命中目标; 意能循环的“能量管理”则能支撑他同时进行多项操作,无论是编织灵丝还是构建法阵,都能保持高效与稳定。
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同经纬线,相互交织,反而织就了更坚固的修行根基,让他在十二岁便突破为意者,成为忧乐沟最年轻的意者,这是“一心一意”修行的同龄人难以企及的。
可世俗的观念皆以“一心一意”为正道,《意灵启蒙》中甚至明确写道“专一则精,杂则乱”,将“三心二意”列为修行大忌。
村里的三阶意者张老,更是常以“术业有专攻”告诫后辈。
有一次,张老见月平在璇玑宫同时练习“灵脉辨识”与“灵火术”——左手持灵脉罗盘观察灵气走向,右手凝聚灵火练习火球术——便摇着胡须叹息:“月平这孩子,天赋是好,可惜心思太散。
你看村东的阿木,专注练‘大力术’三年,如今能徒手搬起三百斤的灵脉石,帮村里修缮灵脉通道,这才是正道啊。
你这样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最后只会什么都不精,浪费了好天赋。”
这些话语如同细小的石子,虽未在他心中掀起巨浪,却也留下了淡淡的痕迹。
他曾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该放弃其他领域,专注于某一项技能?
可每当他尝试专注于单一领域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不同领域的关联点,忍不住想要探索它们的互通之处。
这份对“多元融合”的渴望,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让他无法真正妥协于世俗的标准。
此刻,听着蒋老师对“一心一意”的肯定,看着孩子们坚定的眼神,月平忽然生出一个念头:要不要走上前,与蒋老师辩论一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水不暖月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