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又倏忽两载,江南的风云再起波澜。
朱元璋在吞并陈友谅残余势力、稳固江东根基后,目光便锁定了盘踞浙北、固守苏州的张士诚。这两年间,他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奔赴苏州,带去劝降文书——许以高官厚禄,允诺保其宗族安稳,甚至愿划浙西三城为其食邑,只求张士诚俯首归附。
可张士诚自恃苏州城防坚固,又念及多年割据一方的基业与脸面,对朱元璋的劝降始终置若罔闻。使者往返数次,换来的皆是冰冷的拒绝,甚至有一次,张士诚竟将朱元璋的劝降书掷于地上,直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彻底断绝了和谈的可能。
劝降无果,朱元璋终于动了雷霆之怒。他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水陆并进,直逼苏州城。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扫清苏州外围的所有据点,最终将这座江南重镇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苏州城内粮草渐绝,兵士士气低落,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张士诚数次组织突围,皆被徐达、常遇春的大军击退,伤亡惨重。站在苏州城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西吴军旗,听着城下震天的喊杀声,张士诚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这位曾凭“轻赋”笼络民心、却又因后期苛政失尽根基的枭雄,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破城前夜,张士诚回到王府,召集家人诀别。他望着熟悉的庭院楼阁,想起自己多年的割据生涯,最终长叹一声,转身走进内室,自缢而亡。
随着张士诚的败亡,苏州城不攻自破。至此,朱元璋彻底扫清了江南最后的割据势力,江东、浙西、淮东等地尽数纳入其麾下,真正掌控了整个江南地带,成为南方无可争议的霸主。
不久后,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建立政权,国号“西吴”,自封“吴王”。登基大典之上,旌旗蔽日,礼乐震天,江南各州府的官员纷纷上表称贺,西吴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朱元璋正式吹响了角逐天下的号角。
而政权建立未满三月,朱元璋便未曾停歇。他深知蜀地的陇蜀王明玉珍手握西南重兵,占据易守难攻的蜀地,是牵制各方势力的关键。于是,他亲笔写下一封书信,派遣亲信使者星夜奔赴蜀地。
信中并未直言结盟,却字字暗藏机锋——既盛赞明玉珍治理蜀地的功绩,提及“西南稳固,方有天下安宁”;又隐晦点出北明势力日渐强盛,暗示“唇亡齿寒,唯有互通有无,方能共御外侮”;最后更是以“愿与陇蜀王共观天下大势,各守疆土,互不侵扰”收尾,明里示好,暗中却透着联手制衡北明的意味。
使者带着这封暗藏深意的书信,踏上前往蜀地的路途。而远在北平的张无忌、蜀地的明玉珍,皆因这封信,再次感受到了江南风起云涌的压力。天下三分的格局,因西吴的建立与朱元璋的示好,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
蜀地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明夏政权的皇宫之上,朱红宫墙映着金辉,却难掩一丝潜藏的沉郁。夏烈帝明玉珍端坐龙椅,登基继位不过五年,他一手将明夏疆域从蜀地拓展至荆州南部,根基初稳,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此刻却面色潮红,眉宇间凝着病态的倦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让这位素来强健的帝王平添了几分脆弱。
谁也未曾想到,这场看似寻常的病症,竟源于两个月前的荆州平叛。彼时元廷残余的幽王部在四川以北的荆州地界作乱,烧杀掳掠,侵扰边民。明玉珍素来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当即亲率三万大军出征。荆州的山林间瘴气弥漫,昼夜温差极大,他与兵士们同吃同住,露宿荒野,历时月余,终于将幽王部彻底肃清,生擒叛首,平定了边境之乱。
班师回蜀的途中,他便偶感风寒,只是彼时战事刚歇,政务堆积如山,他只当是小疾,随口服了两剂汤药便置之不理。直到前一日,他终于回到蜀地都城,高烧骤然发作,浑身滚烫,头晕目眩,连视物都有些模糊。
“陛下,今日各州奏报已悉数呈上,主要关乎荆州平叛后的安抚事宜与蜀地春耕调度。”殿内,丞相躬身禀报,目光不时瞟向明玉珍苍白的脸颊,难掩担忧,“荆州百姓遭幽王部侵扰,需尽快发放赈粮;春耕在即,蜀地东部的水渠需加急修缮,以防旱情。”
明玉珍抬手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沙哑的嗓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依旧沉稳:“准奏。赈粮之事,命户部三日之内调拨完毕,派专人押送荆州,务必落实到每一户百姓;水渠修缮,让工部牵头,各州府抽调人力,限期一月完工,不得延误。”
“臣遵旨。”丞相应声,又递上几封加急文书,“还有西吴吴王朱元璋派使者送来的书信,已在殿外等候召见。”
明玉珍眼中闪过一丝锐光,高烧带来的昏沉瞬间褪去几分。他沉吟片刻,摆了摆手:“使者暂且安置驿馆,容朕缓几日再召见。”他心中清楚,朱元璋此时来信,绝非单纯示好,必然暗藏算计,此刻身体不适,思绪难以集中,贸然召见恐失分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倚天霸业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海阁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海阁小说网!
喜欢倚天霸业记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倚天霸业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