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可不简单啊。”
朱雄英微微一笑。
“您说得对,这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历经数百年演变、无数前辈积累钻研,才逐渐完善的。”
“对于不识一字或尚在幼年的孩童,此法尤为便利。”
“用它来识字,不仅效率更高,还能提升准确性。”
“譬如‘月’‘越’‘岳’‘约’‘曰’这类字,若依《说文解字》之法,需逐字讲解。”
“但用拼音,只需一个‘yue’即可。”
“即便遇到生僻字,只要读出其音,孩童也能迅速掌握。”
“之后,再引入《说文解字》深入讲解。”
朱雄英语调平缓,语气却十分坚定。
“《说文解字》是一部极珍贵的典籍,是汉文化传承的结晶。”
“拼音并非要取代它,而是作为补充。”
“为年幼学子提供一条简便有效的入门途径。”
“更关键的是,若能在整个大明推行,便可形成统一的官话雅言。”
“不论南北西东,各地之人虽用同样的汉字,却因方言各异难以沟通——拼音将消除这一障碍。”
马皇后闻言,目光愈发明亮。
“不止如此,远不止如此!”
“若使天下百姓皆能识字通文,其利远胜千军万甲。”
“一旦大明子民皆能诵读先贤经典,领会文意、感悟德义……”
“必将凝聚前所未有的民心力量。”
“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业!”
朱雄英含笑点头。
不愧是一国之母,眼光果然深远。
短短片刻,她已洞见长远之益。
“你为何愿将这珍贵之法传与不相识之人?若献于朝廷,皇上定会赐你翰林学士之职。”
“你如此年轻,前途无可限量,何不入朝为官?”
马皇后再次劝说道。
朱雄英却摇了摇头。
“如今世人多专注高深经义,学子崇慕大儒,大儒推崇儒家‘舍生取义’之德。”
“这样的人固然可贵,亦是我华夏文脉的瑰宝。”
“但若人人只望向高处、远处,终究有所偏失。”
这番话令马皇后深感震撼。
眼前这年轻人,见解之深,气度之远,竟让她觉得——
他骨子里,就该是大明最耀眼的那颗星辰。
而朱雄英的话语,仍在继续。
“启蒙读物,真正钻研的人还是太少,正如刚才所说,人人都盯着朝堂……却很少有人愿意俯身关注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
“大明最重要、最根本、最关乎未来的,正是这些孩童!”
“因此,让他们开蒙识字的读物,至关重要。”
“世上最多的终究是普通人。”
“是那些背诵《三字经》需要七天、半个月,甚至整整一个月的普通人。”
“他们的平凡,甚至可能在数月、一两年不温习之后,就将所学遗忘。”
“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学得慢、会忘记、难教,就放弃他们。”
“正如您所说,若大明百姓的识字率无限提高,百姓的觉醒就能遍及每个子民。”
“让所有大明百姓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是三皇五帝!”
此时,朱雄英的语气忽然激昂起来:
“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让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能骄傲地立于这世间!”
“文脉的荣光,让我们能向异族投去轻蔑的目光……”
“这份轻蔑,从炎帝尝百草、黄帝播百谷时便已注定!”
“这是从心底到灵魂的俯视!”
“是居高临下的傲然!”
“所以……”
朱雄英站起身,望向那群孩童,语气坚定:
“大明,必须越来越好!”
“好!”
“好一个越来越好!”
“好一个越来越好……”
马皇后满脸笑意,望着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赞赏愈发浓厚。
“年轻人,你真是我所见最杰出的……”
忽然,马皇后神色一暗。
“恐怕我那大孙长大后,也未必及得上你!”
“唉!”
就在马皇后叹息时,旁边一个一直安静站着、眼睛亮晶晶的喜庆小孩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郁的气氛:
“大哥哥,我能把这些教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吗?”
朱雄英看向这孩子——他刚才听说,孩子的爷爷似乎是朝中某位大臣,在此地兴修水利,大概是工部官员。
他当即点头答应:“当然可以!”
“稍后若有纸笔,我会写下更详细的内容,你们可以抄录一份带回去,想教给谁都行!”
“这是好事!”朱雄英笑道。
马皇后闻言先是一怔:“你真愿将它公诸天下,惠及万民?”
“这……”
她原以为对方先前只是客气——毕竟这样经过几代人钻研的学问,应是传家之宝般的珍贵之物。
马皇后自有见识:如今各大士族家中,都有一套独有的启蒙之法。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