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海风带着湿漉漉的咸味拂过白沙湾。
林海将清洗晾干后的砗磲贝壳仔细打包,通过镇上的物流点寄给了省城的周瑾。
看着那承载着两千多元希望的包裹被收走,他感觉心头又踏实了几分。
这种将看似不起眼的海边之物变现的能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合作社发展的底气所在。
气运值依旧稳定在 85/100 ,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关键性的兑换或机遇。
处理完寄送事宜,林海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合作社的临时实验室。
秦雨正对着培养皿里的藻类样本做着记录,眼下的淡青色显示她昨晚又熬夜了。
“怎么样,秦博士?这些小宝贝还听话吗?”林海笑着打招呼。
秦雨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脸上却带着满足:“大部分适应性不错,尤其是紫藻,在模拟光照下生长迹象明显。红鹿角藻对水温比较敏感,还需要调整。不过总体来看,人工培育的可行性非常高!”
她指了指旁边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这是初步的培育日志和阶段性总结,可以附上之前的数据,一起发给张教授了。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知识储备,能帮我们更快解析这些藻类的奥秘。”
“辛苦了!”林海拿起报告粗略翻看,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他看不太懂,但秦宇字里行间的信心他感受得到。
“我这边也有进展。”他把昨天遇到蓝海优品吴经理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
“供应链公司?”秦雨扶了扶眼镜,思考道,“这确实是条好路子。如果我们的藻类未来能规模化生产,单靠拍卖行和高端餐厅消化不了全部产量,这种覆盖范围广的供应链平台正好互补。可以先保持接触,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需求和合作模式。”
两人简单商议后,决定由苏晓月后续负责与蓝海优品的初步接洽,重点了解他们对新型藻类的接受度和采购标准。
从实验室出来,日头已高。
潮水正在缓缓退去,露出大片湿润的滩涂。
林海看着那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的泥滩,心里那股赶海的瘾又上来了。
他回家换上旧衣服,提起桶和那把特制的长柄铲,再次走向村东头的滩涂。
午后的滩涂比清晨更显开阔,一些晚归的渔民正在远处收拾着最后一网小杂鱼。
林海避开人群,沿着潮水退却的痕迹,走向一片相对偏僻、泥沙混合的区域。这里水洼较多,地形也稍微复杂,往往藏着些不常见的好东西。
【寻踪手套】传来细微的触感变化,帮助他分辨着泥沙下的不同质地。
他挖到了几只常见的白蛤,也避开了一个伪装得很好的石头鱼。
他的目光扫过一片看似平静的沙泥地,那里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小孔,若不是偶尔有极其细微的水泡冒出,几乎难以察觉。
经验告诉他,这下面可能有东西,而且不像普通的贝类。
他蹲下身,没有贸然下铲,而是用手指轻轻拂开孔洞周围的浮泥。
孔洞向下延伸,隐约能感觉到下面有某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空腔。
他调整了一下角度,将长柄铲沿着孔洞的边缘,小心地、斜斜地插了下去,然后轻轻撬动。
泥沙被撬开,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暴露在眼前。
那是一个长约十几公分,一头粗一头细,呈弯月形,颜色是肉粉色带着些微褶皱的……“肉管子”?它的大部分还埋在泥里,只露出了粗壮的一端,看起来肥硕饱满。
“象拔蚌!”
林海眼睛一亮。
这可是好东西!学名叫太平洋潜泥蛤,因其形状类似大象鼻子而得名,是一种非常高档的海产,肉质鲜甜爽脆,在高端海鲜市场极受欢迎,价格不菲!
他抑制住兴奋,动作更加小心。象拔蚌栖身较深,而且外壳脆弱,用力过猛很容易损坏。
他耐心地用铲子和手配合,一点点扩大挖掘范围,清理周围的泥沙,终于将这个大家伙完整地取了出来。
好家伙!这只象拔蚌个头十足,那根粗壮的“鼻子”(虹管)肥嫩饱满,显示出极佳的品质。掂量一下,估计能有一斤多重。
按照目前市场上的行情,这种野生、高品质的象拔蚌,一斤卖到 六七百元 毫不费力!
仅仅这一个收获,就几乎抵得上昨天挖到的所有竹蛏和猫眼螺的价值。
林海满意地将这只还在微微收缩的象拔蚌放入桶中,它可是今天当之无愧的“滩涂之王”。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林海踏上归途。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桶里的象拔蚌偶尔动弹一下,预示着今晚又有一笔可观的进账。
他没有选择卖给镇上的饭店,而是直接联系了海悦酒店的赵经理。
果然,赵经理一听有野生的大象拔蚌,立刻表示全要了,并且开出了 650元 的价格。
林海对这个价格很满意,约定好第二天一早送去酒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村天眼:我的赶海运气值爆表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