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翻遍了笔记上记录的关于“林氏一号”渔场不同点位的水质数据。
“培养液能促进特定有益藻类生长……那首先得知道我那渔场里本来有哪些‘有益藻类’,或者缺少什么,适合引进什么……”他喃喃自语,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那本图鉴更多是识别,而非养殖手册。
“不能盲目泼洒。”他定下了第一个原则。万一促进的是有害藻类(比如某些可能导致赤潮的藻类),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决定采用最笨但也最稳妥的方法——观察和实验。
接下来几天,只要天气允许,他去“林氏一号”渔场时,除了例行捕捞和记录大致水文情况外,多了一项任务:用一个小的密封瓶,在不同点位(特别是人工鱼礁区和非鱼礁区)采集一点表层水样。
回家后,他将这些水样分别倒入几个洗净的玻璃罐里,放在窗台能接收到散射光的地方。
他每天观察这些水样,看看里面自然存在的微小藻类在不同光照、静置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会逐渐增多形成淡淡的颜色。
这个过程很枯燥,进展缓慢,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林凡乐在其中。
这就像是在解密,一点点揭开那片海域微观世界的面纱。
同时,他也在思考投放地点和方式。
“直接大面积泼洒肯定不行,太显眼,效果也无法控制。”
“或许……可以小范围试点?比如,就在我投放的那几块人工鱼礁附近?那里已经有了一些附着生物,生态系统相对活跃一些,而且位置隐蔽,不易被察觉。”
他还考虑到潮汐和光照。应该选择在平潮期、天气晴朗的日子进行,让培养液能较好地停留在目标区域并被充分利用。
几天后,他窗台上的几个玻璃罐中,有一个来自人工鱼礁区的水样,隐约透出了极其微弱的黄绿色,而其他几个则变化不大。
“是因为那里的营养本来就稍丰富一点?还是恰好有适合的藻种?”林凡仔细记录下这个现象。
虽然无法确定具体藻种,但这给了他一点信心——那片区域可能确实更适合作为初步试验点。
准备工作差不多了。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天气晴好、风浪较小、最好是平潮期的日子,并且气运不能太差,至少得是【青铜】以上,增加试验的成功率。
他看着视野里那个古朴的陶瓷瓶图标,内心充满了期待,但更多的是科研工作者般的审慎。
“不急,再等等,再多看看。”他对自己说。
这一次,系统没有直接给他鱼,而是给了他一包“鱼饵”,甚至可能是“种子”。
如何让这些种子在最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需要的是知识、耐心和一点点的运气。
林凡觉得,这才是系统真正引导他走向的方向——从一个被动的收获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培育者和创造者。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