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从一堆摊开的书籍中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
桌上摆着《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海洋生态学基础》、《贝类养殖与病害防治》等专业书籍,还有几个写满笔记的本子。
自从与蓝海渔业科技公司的李明交流后,林凡意识到自己的养殖知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虽然有着系统的帮助,但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系统能给我工具和提示,但真正的理解和应用还是要靠自己。
林凡喃喃自语道。他查看了一下自己的气运值,因为近期坚持学习和实践,气运值已经稳定增长到了7.2。
【资源日志】适时地更新了一条提示:知识储备提升,建议系统学习水产养殖科学理论,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进城购书
林凡决定去一趟市里,购买更多专业书籍和学习资料。他提前联系了赵老板,打听市里最好的科技书店位置。
你要买水产养殖的书?
赵老板在电话那头有些惊讶,随即笑道,好啊好啊,这是要当专家了!市科技书店三楼有个专门的农业水产区,种类很全。需要我介绍个熟人吗?
林凡谢过赵老板的好意:不用了,我先自己看看,有需要再请教您。
第二天一早,林凡搭上了去市里的早班车。
这是他几个月来第一次离开镇子,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沿海公路逐渐变成繁华的城市景观。
市科技书店比林凡想象的要大得多,整整三层楼摆满了各种书籍。
按照指示牌,他直接来到三楼的水产养殖区。
书架上一排排专业书籍让林凡眼花缭乱:《海水经济贝类养殖技术》、《对虾健康养殖大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海水养殖病害防治》...
林凡仔细翻阅着,挑选了十几本最需要的书籍。在结账时,他还发现书店提供专业资料复印服务,于是又复印了几本图书馆不外借的珍贵参考资料。
在线学习
回到家中,林凡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他不仅购买了纸质书籍,还按照书店店员的推荐,注册了几个专业水产养殖网站会员,下载了大量电子资料和视频课程。
现代水产养殖涉及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必须系统学习。
林凡看着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
他坚持每天至少学习三小时:早晨一小时理论阅读,下午一小时实践应用,晚上一小时复习总结。
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记下来,下次去镇上时找机会向专业人士请教。
调整管理策略
随着学习的深入,林凡开始根据新学到的知识调整林氏一号渔场的管理策略。
他首先改进了水质监测方法。
之前他只是简单地测试几项基础指标,现在他学会了更全面地评估水质,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关键参数的监测和调控。
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90%的鱼死和水质有关。
林凡想起一位专家在书中的强调4。他更加重视水质的日常监测和管理。
其次,他优化了投喂策略。
通过学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林凡了解到不同养殖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是不同的。
他根据贝类的生长特点,调整了饵料投放的时间和数量。
最明显的变化是,林凡开始建立详细的养殖档案。
他为每个养殖单元(吊笼)都建立了独立的记录,包括放苗日期、数量、生长情况、投喂记录、水质变化、异常情况等。
科学养殖就是要用数据说话。林凡对前来串门的老村长解释道,有了这些详细记录,我就能分析出什么方法有效,什么需要改进。
老村长看着林凡桌上厚厚的记录本,感慨道:你小子这是要把养殖当成学问来做啊!
资源日志的数据改善
随着管理策略的优化,【资源日志】中的数据也有了明显改善。
日志显示:实验田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15%,贝类生长速率提高12%,成活率提高8%。水质指标持续优化,达到一类养殖水质标准。
更令林凡高兴的是,日志开始生成一些简单的分析报告和建议:建议增加底层贝类投放量,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考虑引入适量藻类,构建更完整的生态系统;监测水温变化,适时调整吊笼深度。
这些建议与林凡最近学习的内容不谋而合,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规划生态混养
基于学习和实践,林凡开始规划下一步的实验田扩展计划——尝试多品种生态混养。
他设想了一个三层立体养殖模式:
上层:继续养殖牡蛎和扇贝,利用它们滤食浮游生物的特性,净化水质。
中层:引入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黑鲷或黄鳍金枪鱼。
底层:增加蛤蜊等底栖贝类,利用水体底层的有机碎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