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的东源村,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气息。林凡早早起床,仔细整理着各种记录本和数据表。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蓝海渔业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要求进行实地评估。
【今日气运等级:青铜】
【气运值:8.7/10.0】
【资源日志提示:保持常态运营,避免异常数据波动】
林凡深吸一口气。青铜气运算不上好,但至少不是黑铁。他需要格外小心,既要展示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又不能暴露系统的存在。
评估团队约定上午九点到达,林凡提前两小时就开始准备:
数据整理:将三个月来的养殖记录整理成清晰的报表,包括水质监测数据、生长记录、投喂情况等。
现场整顿:检查养殖区的每个角落,确保设施安全规范,工具摆放整齐。
样本准备:随机抽取各品种的样本,准备供检测使用。
应急计划:想好如何解释某些特别好的数据,比如将高成活率归功于老渔民的经验指导+精心管理。
老村长也特意早早来到码头:林凡,需要帮忙吗?我让几个年轻人待命,万一需要人手。
林凡感激地谢绝了:谢谢村长,今天主要是技术交流,人多了反而不好。您帮我维持一下秩序,别让太多人围观就行。
九点整,一艘白色快艇准时出现在海平面上。除了李明,还有两位专业人士——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和一位年轻的技术员。
林凡,介绍一下,李明热情地引见,这位是张教授,我们公司的技术顾问,海洋养殖专家。这位是小刘,我们的技术骨干。
张教授看起来六十多岁,目光锐利但态度和蔼:年轻人,听说你自己搞生态养殖,很不错啊。
林凡谦虚地握手:还请张教授多多指教。
评估工作立即展开,专业程度让林凡大开眼界。
张教授首先使用多功能水质监测仪进行了全面检测,不仅测基本指标,还检测了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含量。水质很好,特别是氮磷比很理想,这说明生态系统很平衡。
小刘则重点检查养殖设施和生物样本:吊笼设计很合理,网目大小适中,既保证水流畅通又防止生物逃逸。贝类生长均匀,壳面光滑,没有明显的应激迹象。
最让林凡紧张的是生长数据分析。张教授仔细对比了林凡的记录,特别关注生长曲线和成活率数据。
这个生长速率比常规养殖高出20%左右,张教授推推眼镜,若有所思,成活率也明显偏高。年轻人,你有什么特别的管理秘诀吗?
林凡早有准备:主要是勤观察、勤记录、勤调整。我每天至少检测两次水质,根据情况微调管理措施。还有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让各种生物相互促进。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张教授满意地点点头:科学养殖就是要这样,精细化管理出效益。
评估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检测底层水质时,小刘发现某个区域的某些指标异常优异,远超其他区域。
这里的溶解氧和微生物活性特别高,小刘疑惑地问,是有什么特殊设计吗?
林凡心中一惊——那是他前天悄悄使用生态平衡调节剂的区域。他表面保持镇定:这个区域我调整了吊笼深度,利用了下层海水的自然流动。可能水流带来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更丰富。
这个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也说得通。张教授接过话头:确实,水体运动对溶氧和物质交换很重要。你这个调整很有想法。
林凡暗暗松了口气,提醒自己以后使用系统工具要更加隐蔽。
评估结束后,张教授主动与林凡交流起来:你的养殖模式很有特色,特别是这个立体生态设计,虽然规模不大,但理念很先进。
他指着养殖区布局:上层滤食性贝类,中层鱼类,底层沉积食性贝类,再加上大型藻类调节水质——这是很典型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
林凡借机请教了几个实际问题:张教授,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夏季高温期和病害防控。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教授详细解答:高温期关键是保氧和降温。可以适当加深养殖深度,利用下层 cooler 水体。病害方面,重点是预防,保持水质稳定,避免应激...
林凡认真记录着,这些专业知识正是他需要的。让他惊喜的是,许多建议与系统提示不谋而合,这让他对系统功能更加信赖。
中午时分,评估工作基本完成。张教授给出了初步评价:
总体水平出乎意料地好,完全达到商业养殖标准。特别是水质管理和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甚至超过很多专业养殖场。
但他也指出了几个改进点:
记录规范化:建议使用标准化表格,便于数据分析和对比
设施升级:部分工具设备需要升级,提高工作效率
应急预案:需要建立完善的疾病和灾害应急预案
品质检测:建议定期进行营养成分检测,为高端市场提供数据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