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深海网箱如同两颗白色的棋子,稳稳落在蔚蓝的棋盘上。
接下来的关键,是让棋盘活起来,让棋子发挥它们的作用——投放鱼苗。
这并非简单的将鱼苗倒入网箱。
鱼苗的选择、运输、适应、投喂,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深蓝锚点”计划的成败。
林凡没有选择常见的、养殖技术相对成熟的普通网箱鱼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经济价值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品种——东星斑和军曹鱼。
东星斑色泽艳丽,肉质鲜嫩,是高端餐饮的宠儿;军曹鱼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是开拓中高端市场的利器。
鱼苗的来源,他通过省海洋研究所李明博士的关系,联系到了一家拥有省级良种场资质、信誉良好的育苗企业。
他亲自去了一趟良种场,不是为了考察——系统【生态模拟器】结合扫描数据早已帮他做出了最优判断——而是为了建立联系,并确保运输过程万无一失。
订购的鱼苗数量并不多,东星斑五千尾,军曹鱼一万尾,对于两组网箱的容量而言,这只是初期试水。
林凡深知,密度过低影响效益,密度过高则风险骤增,尤其是在缺乏深远海养殖经验的情况下,谨慎是首要原则。
鱼苗运送回来的那天,东源村小小的码头再次忙碌起来。
专用的活水运输车缓缓将富含氧气的海水和密密麻麻的鱼苗,通过软管泵入早已在网箱旁等候的“海丰号”活水舱中。
整个过程小心翼翼,尽可能减少对鱼苗的应激反应。
随后,“海丰号”缓缓驶近网箱,队员们利用特制的软管和漏斗,将活蹦乱跳的鱼苗轻柔地送入它们的新家。
看着那些细小却充满生命力的身影迅速消失在网箱深处,隐没在蔚蓝的海水中,所有参与者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林凡站在船头,通过水下监控传回的实时画面,观察着鱼苗入箱后的情况。
大部分鱼苗在短暂的惊慌后,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好奇地探索着这片被网格包围的广阔水域。
自动投喂系统按照预设程序,开始播撒细小的、适合鱼苗开口的饵料。
“深蓝锚点”,至此才算真正注入了灵魂。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育成、管理和等待。
林凡为网箱配备了专职的看护员,负责日常的投喂观察、网衣检查、数据记录和设备维护,并与岸上的小玲保持实时通讯。
然而,就在鱼苗投放后不久,那片海域之外窥探的影子,再次变得清晰起来。
那艘身份不明的钓鱼艇出现的频率增加了,甚至有一次试图借着晨雾的掩护,靠近到距离警戒浮标仅有几百米的地方。
同时,水下监控系统再次捕捉到了那个黑色流线型潜航器的踪影,这次它停留的时间稍长,似乎在试图采集网箱周边不同深度的水样。
对方的意图已经毫不掩饰——他们想要获取林凡网箱养殖的核心数据,包括鱼苗种类、生长状况、可能使用的饵料或添加剂成分,甚至是想分析网箱系统对局部海洋环境的影响。
林凡不再犹豫,之前询价的水下安防系统立刻进入了采购和安装流程。
几天后,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乘坐工作船抵达网箱区域,在网箱外围的关键节点,安装了数台低频声波驱鱼器(对外宣称是防止大型海洋生物撞击网箱)和运动感应水听器阵列。
这套系统并非攻击性武器,它的作用在于建立一道无形的“声波壁垒”。
当未经识别的物体(如那个潜航器)进入警戒范围,水听器会立刻报警,并激活驱鱼器,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
这种声波对人体和无防护的鱼类无害,但足以对依靠精密声学导航和传感系统工作的水下潜航器造成强烈干扰,使其无法正常作业甚至被迫返航。
安装完成后的第一次测试,效果立竿见影。
当天傍晚,监控中心就收到了水听器阵列的警报。
几乎是同时,远程画面显示,那个刚刚潜入警戒范围的黑色潜航器,如同被无形的手打了一巴掌,猛地摇晃了几下,然后迅速上浮,仓皇逃离了该海域,再也没有出现。
而海面那艘钓鱼艇,似乎也接收到了什么信号,在潜航器逃离后不久,也调转船头,消失在海平线上。
窥探的阴影暂时被这道“声波壁垒”逼退。
林凡知道,这未必是结束,对方可能会寻找系统的弱点或采用其他手段,但至少,他展示了扞卫自身产业的决心和能力,赢得了一段宝贵的、不受干扰的发展时间。
内部产业稳步推进,外部威胁暂时化解,林凡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与沈老板的合作日益紧密,金纹珍珠和顶级海鲜为他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但这更多是停留在高端的小圈子里。
他需要让“东源金纹”和“林凡”这个名字,被更广泛的潜在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所知晓。
机会很快来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