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飞扬团队” 的七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却如同冬日里互相取暖的小兽,愈发显得紧密和融洽。
一起策划活动、一起外出游玩、一起分享秘密、甚至一起面对青春期莫名的烦恼……这些共同的经历,在他们之间编织了一张看不见却坚韧无比的网, 让他们在学业的重压下,依然能寻找到坚实的依靠和简单的快乐。
周五下午, 是《中医学基础》 的理论课和实训课。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环节——切脉(脉诊)。
下午两点, 同学们准时坐在了中西医结合实训室里。
这间教室比普通教室宽敞,靠墙摆放着几具标注了经络穴位的铜人模型,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合了艾绒、草药和消毒液的独特气味, 这是中医学特有的氛围。
主讲《中医学基础》的,是学校特意聘请的、潮城本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陈老师。
陈老师年约六旬,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戴着一副老花镜,身材清瘦, 但眼神温和而明亮, 说话慢条斯理, 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安详。
他上课时,总喜欢穿一身深色的中式对襟褂子, 更添几分儒雅和传统医者的风范。
“同学们,下午好。”陈老师站在讲台前,声音平和,却自带一种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医学基础》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章——诊法, 特别是四诊中的切诊,也就是脉诊。”
他转身, 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了两个大字:“切脉”。 然后推了推眼镜,开始讲解:
“切脉, 俗称号脉、把脉。 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腕后桡动脉的搏动处即‘寸口’, 通过体察脉搏跳动的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形态等变化即脉象,来了解体内脏腑气血盛衰和邪正消长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这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不少人在认真做笔记。
中医的理论对于习惯了现代医学思维的他们来说,既新奇又深奥。
“切脉的部位,主要在腕后的‘寸口’, 也就是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所在处。”陈老师一边说,一边用右手示范, 在自己的左手腕上比划着定位:“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桡骨茎突处为关, 关前(腕端)为寸, 关后(肘端)为尺。 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详细解释了寸关尺的定位和所候脏腑。 然后强调:“切脉时, 医生要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目 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指力要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法,细细体察。”
理论铺垫完毕, 陈老师开始介绍临床最常见的几种基本脉象。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 常常结合生活中的比喻, 帮助学生们理解:
“首先,是浮脉。” 他在黑板上写下“浮”字,“特点是脉搏动在表层, 轻轻一按就能明显感觉到,重按反而减弱。 就像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 这种脉象,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 病邪在肌表,正气奋起抗邪,气血趋向于表,所以脉象显浮。”
“与之相反的,是沉脉。” 又写下“沉”字,“特点是脉搏动在深层, 轻按不明显,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 如同石头沉入水底。 多见于内伤杂病, 病邪在里,气血被困,不能外达。”
“第三种,迟脉。” 陈老师放慢语速,“特点是脉搏跳动缓慢, 一息(一呼一吸)不足四至即少于60次/分钟。好比钟摆慢了节拍。 多主寒证, 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脉道不利。”
“第四种,数脉(读音为朔)。” 他加快语速,用手轻敲桌面示意节奏,“与迟脉相反,脉搏跳动快速, 一息超过五至即超过90次/分钟。像急促的鼓点。 多主热证, 热邪鼓动气血,运行加速。”
“第五种,虚脉。” 陈老师的语气带上一丝凝重,“特点是脉搏搏动无力, 按之空虚,三种指法(浮、中、沉)感觉力量都不足。 如同瘪掉的气球。 这是气血两虚的典型表现,正气不足,鼓动无力。”
“第六种,实脉。” 语气转为有力,“与虚脉相反,脉搏搏动有力, 寸关尺三部无论轻按重按,都感觉充实有力。 像充满气的轮胎。 多见于实证, 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争激烈。”
“最后,还有一种需要特别注意的脉象——滑脉。” 陈老师停顿了一下, 目光扫过全班,声音略微提高:“滑脉,特点是脉搏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感觉就像……有一串圆润的珠子,在盘子里快速滚动而过。 这种脉象,可见于痰饮、食积等实邪壅盛之证, 气血充盛,欲排除实邪,故气血流利。但……” 他刻意拖长了音调, 看到同学们都竖起了耳朵,才微笑道:“在育龄期妇女, 特别是平素月经正常而突然停经者, 如果出现滑脉, 则首先要考虑是否可能是‘身怀六甲’,也就是怀孕的征兆。 所以,滑脉有时也被民间俗称为 ‘喜脉’。 但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能单凭一个滑脉就妄下诊断,必须四诊合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