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那个在黄浦江边许下的约定,心中一阵刺痛。黑龙江那么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苏晨会等他吗?即使等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他这一去,前途未卜,可能永远只是个兵团战士,如何配得上苏晨这样的女孩?
下午,街道居委会的赵主任来了。她戴着红袖章,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表情严肃。
“肖老师,李阿姨,”她公事公办地打招呼,“名单看到了吧?这是光荣的任务,你们要积极配合啊。”
肖母擦擦眼泪,强打精神:“赵主任,霄霄还小,能不能...”
“李阿姨,这话就不对了,”赵主任打断她,“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多少孩子想去还去不了呢!”
肖父拉住还想说什么的妻子,对赵主任点点头:“我们明白。会积极配合的。”
赵主任的脸色缓和了些:“这就对了。下周三开欢送会,肖霄要准备个发言,表表决心。这是稿子范本,你们参考参考。”她递过一张油印纸,上面写着些革命口号和套话。
送走赵主任,肖母瘫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怎么办啊...这可怎么办啊...”
肖父看着那张油印纸,苦笑一声:“还能怎么办?准备行装吧。”
傍晚,肖霄终于鼓起勇气,溜出家门,想到福佑里找苏晨。但他刚走到弄堂口,就看见苏母站在那里,像是专门在等他。
“肖霄啊,”苏母的表情异常和蔼,却让肖霄感到不安,“名单看到了吧?要去黑龙江了?”
肖霄点点头:“苏阿姨,我找苏晨...”
“晨晨不在家,”苏母打断他,“去她外婆家了,要住几天才回来。”
肖霄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很可能不是真的,但也不好戳穿。
苏母叹了口气:“霄霄啊,阿姨知道你和晨晨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好。但如今你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前途未卜,总不能耽误晨晨吧?她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将来...”
“苏阿姨,我明白。”肖霄低声说,“我不会耽误她的。”
苏母满意地点点头:“好孩子,懂事就好。回去吧,好好准备行装。黑龙江冷,多带点厚衣服。”
肖霄失魂落魄地往回走。在自家弄堂口,他遇见了刚从外面回来的李卫东。李卫东是隔壁弄堂的孩子,比肖霄大两岁,也是知青名单上的人。
“肖霄!”李卫东招呼他,“名单看到了吧?咱俩一起去黑龙江!听说是一个兵团!”
肖霄勉强笑了笑:“是啊,卫东哥。”
李卫东是个乐观开朗的人,拍拍肖霄的肩膀:“愁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出去闯荡闯荡挺好!总比窝在上海强!听说兵团里吃得饱,还有工资拿呢!”
肖霄被他的乐观感染,心情稍微好了些:“你爸妈没意见?”
李卫东耸耸肩:“能没意见吗?但我爸说了,年轻人就该经风雨见世面!反正留在上海也没工作,不如出去闯闯!”
两人又聊了几句,约定改天一起准备行装。李卫东的乐观多少驱散了肖霄心中的阴霾。
回到家,肖母已经振作起来,开始翻箱倒柜地找厚衣服和布料。
“这件棉袄改改还能穿,”她自言自语,“还得织件新毛衣...毛线不够了,明天去合作社看看...”
肖父则在桌前写写画画,计算着需要准备的物品和费用。
“全国粮票要换一些,”他喃喃道,“听说那边物资匮乏,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看着父母为自己忙碌,肖霄心中五味杂陈。他走上前:“爸,妈,别太破费了。兵团里应该什么都发。”
肖母红着眼圈:“发的哪有自己的好?听说那边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冻掉耳朵是常事!”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开始认真讨论行装准备。肖父拿出纸笔,列出清单:棉被、棉衣、棉裤、毛衣、毛裤、手套、帽子、围巾、棉鞋...
“还得买个结实的箱子,”肖父说,“听说路上很颠簸,包装不好会散架。”
肖母补充道:“肥皂、牙膏、牙刷也要带够。听说那边日用品缺得很。”
肖霄默默听着,心中涌起一阵酸楚。父母精打细算地准备着每一样东西,仿佛要把他一辈子需要的东西都塞进行囊。
深夜,肖霄再次失眠。他悄悄爬下阁楼,想出去透透气。经过父母房间时,他听到里面传来低低的交谈声。
“...这些全国粮票都给他带上吧,我再想办法换点。”是母亲的声音。
“把我这件毛衣也拆了,毛线给他织件新的。东北冷,他那点衣服不够。”父亲说。
“可是你就这一件好毛衣...”
“我在家冻不着。孩子要紧。”
肖霄站在门外,鼻子发酸。他悄悄退回阁楼,决定明天告诉父母,他什么都不多带,不能因为自己让家人受苦。
第二天清晨,肖霄早早起床,想要帮母亲做早饭,却发现母亲已经出门了。肖父坐在桌旁看报纸,但眼神飘忽,显然心不在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在上海有个女儿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我在上海有个女儿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