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清河县后,马小丑的势力已囊括临城、固县、南和县、清河县四县之地,辖区人口增至三十余万,部队扩充至一万余人。随着版图扩大、事务增多,马小丑深知,权力越是集中,越不能脱离群众与基层——此前推行的移风易俗、关爱军属等新政虽成效显着,但各地落实情况如何?百姓是否真正受益?部队训练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唯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答案。于是,他制定了“每月巡查两县、每季全覆盖”的巡查制度,坚持轻车简从、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辖区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民意,让政策始终贴合实际,让治理始终围绕民生。
巡查准则:轻车简从,不扰民生
马小丑深知,若巡查搞得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不仅无法了解真实情况,还会加重百姓负担,违背巡查初衷。因此,他为每次巡查定下三条铁律:一是随行人员不超过五人,仅带一名秘书、两名护卫、一名负责记录的文书,无地方官员陪同;二是食宿自理,不住官府驿站,要么借宿百姓家中,要么在乡村学堂搭铺,食材从当地集市购买,按价付款,绝不白吃白拿;三是不搞提前通知,不接受地方官员迎送,直接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军营,确保看到最真实的场景。
第一次巡查固县时,固县县长得知消息后,提前组织了百姓夹道欢迎,还准备了丰盛的宴席。马小丑抵达后,当即拒绝了迎接仪式,对县长说:“我来巡查是为了了解民生,不是来摆排场的。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以后一概取消。”随后,他让县长回到县衙正常办公,自己则带着随从直奔乡下,毫无征兆地出现在田间地头。
此后,各地官员都摸清了马小丑的巡查风格,再也不敢搞特殊化。每次巡查,马小丑一行都穿着便装,背着简单的行囊,行走在乡村小路、工厂车间,与百姓、工人、士兵同吃同住,宛如普通路人,却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听到最真切的声音。
田间地头:倾听农声,破解民忧
马小丑的巡查,始终将农业与农民放在首位——辖区内八成百姓都是农民,农业收成直接关系到民生安稳与粮食储备。每次巡查,他总会先走进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农民攀谈,询问收成、灌溉、赋税等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与诉求。
关注农事,解决生产难题
初夏时节,马小丑巡查南和县,恰逢小麦灌浆期。他走进城郊的麦田,看到几位农民正顶着烈日浇水,便主动上前帮忙。六十岁的老农张老汉认出了他,连忙说道:“司令,您怎么亲自来地里了?快到树荫下歇歇!”马小丑摆摆手,接过水桶一边浇水一边问:“张老汉,今年的小麦长势怎么样?浇水方便吗?”
张老汉叹了口气说:“司令,托您的福,今年风调雨顺,小麦长势比往年好。就是这浇水太费劲了,村里的老水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上游的水到不了下游,我们只能用木桶挑水,一亩地要浇一整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马小丑闻言,当即放下水桶,跟着张老汉查看了村里的水渠。只见水渠壁上布满裂缝,多处地段塌陷,水流顺着裂缝渗漏,到了下游几乎所剩无几。他眉头紧锁,对随行的文书说:“把这件事记下来,回去后立刻通知水利部门,调拨资金,组织民夫修缮南和县所有破损水渠,同时新挖两条灌溉渠道,确保每块田地都能顺利浇水。”
回到临城后,马小丑立即召集水利部门官员开会,划拨五万两白银作为水利建设专项基金,要求三个月内完成南和县、清河县等新归附区域的水渠修缮与新建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还特意安排督查队全程监督,严禁偷工减料。
三个月后,马小丑再次巡查南和县,看到新修缮的水渠水流顺畅,农民们打开闸门便能灌溉田地,脸上露出了笑容。张老汉拉着他的手说:“司令,您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现在浇水方便多了,一亩地半个时辰就能浇完,今年的小麦收成肯定能增产三成!”
除了灌溉问题,农民反映最多的还有农具短缺、肥料不足等问题。马小丑得知后,下令兵工厂每月额外生产五百件铁制农具,如锄头、镰刀、犁耙等,以成本价卖给农民;同时,在各乡镇建立“肥料兑换点”,鼓励百姓收集农家肥,官府以粮食兑换,既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问题,又改善了环境卫生。
体恤民情,调整惠民政策
巡查过程中,马小丑发现,部分新归附区域的百姓对赋税政策仍有疑虑,担心“新政只是一时之举”。清河县的农民李大哥对他说:“司令,我们以前受旧军阀压迫,每年要交三成赋税,还经常被强征劳役。您推行的‘十税一’政策虽然好,但我们心里还是不踏实,怕以后政策变了。”
马小丑当即召集清河县的百姓代表开会,当场宣布:“临城的惠民政策永远不变!不仅赋税保持‘十税一’,还会根据收成调整——若遇灾年,一律免征赋税,官府还会发放救灾粮;若遇丰年,也绝不增加赋税,让百姓安心种田,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还让文书将政策条文刻在石碑上,立在每个乡镇的集市上,让百姓一目了然,放心安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shuhaige.net)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